DocuSky杜庫斯基   | 首頁 | 我的資料庫 | 登出
  資料庫: 佛寺志人物傳記文本脈絡分析系統BTCAS_TGZ    文獻集:
查詢: reset undo 捲到下一篇  捲到下個詞
顯示切換: TagRef DocMeta Comment Udef S <br/> pb lb
Query: .all
Matches: 100 
ContentComment
1.g001洛陽伽藍記
g001洛陽伽藍記 「武帝五年(五四七),楊衒之行役洛陽,感念廢興,乃捃拾舊聞,追述故蹟,以撰《洛陽伽藍記》。是記以城內及四門之外,分敍五篇……是書今所傳者,以明如隱堂刋本為最早,是本卷二闕第四、第九、第十八等三葉,均寫補,世間存本無不皆然。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上海涵芬樓據此本影印,編入「四部叢刋」三編。時張元濟取此本與吳若準集證本互校,得校勘記一卷。茲據四部叢刋本景印,並以吳若準集證本、唐晏鉤沈本、張宗祥合校本附於後。」(《洛陽伽藍記.[版本說明]》,頁f7)「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寮廓,鍾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遠近為五篇。……」(《洛陽伽藍記.卷前.洛陽伽藍記序》,頁0003 ~ 頁0005)「洛陽伽藍記,隋唐以下著錄均五卷,惟宋史藝文志郡齋讀書志作三卷,連江陳氏世善堂書目亦同。或原有別本,今已失傳。近世存者,以如隱堂本為最古。其刊版當在明代嘉隆之際……錢塘吳若準重為編次……成集證一卷,世稱善本。……余取以對勘……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春三月海鹽張元濟」(《洛陽伽藍記.卷5.跋》,頁0207 ~ 頁0208) g001 楊衒之 張元濟 總志 2河南
 
2.g002洛陽伽藍記集證
g002洛陽伽藍記集證 「貲貴又以此語其娚吳若準,若準於暇日流覽衒之此書,意存復古,重為分析,所據者明如隱堂本,所參考者為何氏、毛氏校本,……成「集證」一卷,附於書後;復繪圖一幅,冠於書前。書成于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刋于十四年(一八三四)。……伽藍記五卷……末所附之集證,除依別本校正文句外,更兼採他書以作校證。……其後乃有唐宴鉤沈、張宗祥合校本出……玆據道光十四年校刻本景印。」(《洛陽伽藍記集證.[版本說明]》,頁f2)「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聲䍐聞,恐後世無傳,故譔斯記。……表列門名,以遠近為五篇。」(《洛陽伽藍記集證.卷前.洛陽伽藍記序》,頁0225)「重為分析。……圖一篇,集證一卷,附於簡端卷末。……道光十三年十二月既望,錢塘吳若準自序」(《洛陽伽藍記集證.卷前.序》,頁0227)「吳甥次平……兼治此書。歲籥一周,定本遂出。大略所據者如隱堂本,所參考者何氏、毛氏本,……繫成集證一卷,復繪圖一篇,列諸簡端。……道光甲午三月朔日,長興朱紫貴書于吳門楓江草堂」(《洛陽伽藍記集證.卷5.[跋]》,頁0261) g002 楊衒之 吳若準 總志 2河南
 
3.g003洛陽伽藍記鉤沉
g003洛陽伽藍記鉤沉 「唯吳本正文太簡,子注過繁,其所分析疑與楊記舊觀相去甚遠,唐晏因是有「洛陽伽藍記鉤沈」之作。……民國四年(一九一五)避居滬上,因嫌吳氏集證……成此「鉤沈」一編。……吳氏集證附圖,亦為改訂,仍冠篇首。……唐氏鉤沈上繼吳氏集證而作,下啟張氏合校本出,因據民國六年潮陽鄭氏刋本景印。因係僅供學者比閱,故《集證》與《鉤沈》兩本,皆以四合一縮印之。」(《洛陽伽藍記鉤沉.[版本說明]》,頁f2)「鄙人索居海上,偶展此書,覺有會於心,乃信手鉤乙,數則以後,迎刃而解,都已盡卷。……吳氏書有圖一紙,而小有未合,今改訂而仍以冠於其首焉。乙卯(民國四年)春二月漯川居士唐晏敘於海上飛塵小住」 (《洛陽伽藍記鉤沉.卷前.洛陽伽藍記鉤沈序》,頁0273):「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譔。……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京城表裏,凡有一千餘寺,……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洛陽伽藍記鉤沉.卷1.原序》,頁0274) g003 楊衒之 唐晏 總志 2河南
 
4.g004洛陽伽藍記合校本
g004洛陽伽藍記合校本 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商務印書館影印 g004 楊衒之 張宗祥 總志 2河南
 
5.g005南朝佛寺志
g005南朝佛寺志 「南朝佛寺志,二卷,〔清〕孫文川撰、陳作霖編,清末上元孫氏原刊本。」(《南朝佛寺志.[書名頁]》《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2冊,頁f6)「清上元孫文川(字伯澂),乃蒐采南朝諸書,考稽南朝佛寺,未及排葺,而遽歸道山,其遺稿歸劉世珩(聚卿),陳作霖(伯雨)見而好之,遂為補葺,加以訂正,間有辨駁,即注其下,勒為定本,即此「南朝佛寺志」上下兩卷也。……茲據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清末上元孫氏原刋本景印。」 (《南朝佛寺志.[版本說明]》,頁f7)「南朝佛寺志/劉文熾署」(《南朝佛寺志.[題名頁]》,頁0001)「是編為上元孫伯澂先生所蒐采,未及排葺,而遽歸道山。其遺稿在貴池劉聚卿觀察處,作霖見面索得之,於叢殘蠹蝕中,編纂成帙,閒有辨駁,即注其下……閱五月而告竣。」(《南朝佛寺志.卷前.凡例》,頁0003)「上元孫文川(伯澂)葺述/江甯陳作霖(伯雨)編纂」(《南朝佛寺志.卷1.南朝佛寺志卷上》,頁0011)「同治上江縣志」(《南朝佛寺志.卷2.虎窟寺》,頁0280)「辛卯秋.收得上元孫丈澂之文川故書.中有金陵六朝古寺考二册.乃丈同治初元客京師賢良寺時隨手所錄。……有傳伯雨已刻此書.亟索觀之.則一仍孫氏之舊。……光緒三十有三年太歲在丁未秋九月十有九日.貴池劉世珩識於京邸十五幢亭」(《南朝寺考.卷前.南朝寺考序》,《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2輯,第2冊,頁0005~ 0006) g005 孫文川 陳作霖 總志 3南京
 
6.g006金陵梵剎志
g006金陵梵剎志 「五十三卷,〔明〕葛寅亮撰,民國廿五年(一九三六)金山江天寺景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南京僧錄司刋天啓七年(一六二七年)補刊序文本。金陵梵刹志」(《金陵梵剎志.[書名頁]》,頁f2) 「明萬曆間,葛寅亮乃撰《金陵梵剎志》,得卷五十三。……此書於明萬曆三十五年南京僧錄司始刋,天啟七年補刋序文。民國二十五年金山江天寺以所藏本,配補江蘇國學圖書館藏本,所缺者經丹徒尹石公居士雜取明代集部鈔補之,由濮一乘居士總校,成為完本,付之影印,茲據此影印本景印。」(《金陵梵剎志.[版本說明]》,頁f4)「金陵梵剎志五十三卷/民國廿五年十月金山江天寺景印」(《金陵梵剎志.[題名頁]》,頁0001 ~ 頁0002)「賜進士第.承德郎.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事.建德鄭三俊(A008618)撰」(《金陵梵剎志.卷53.金陵梵剎志後序》,頁1893)「右金陵梵剎志五十三卷,明錢塘葛寅亮纂。清光緒末年濟南禪師領眾金陵,淂之於無意……付其門人智隱和尚,因以貯之。金山付惟光守之有年矣,甞欲施諸棃棗,顧以事重難舉逡巡,未果世變,日亟衰老,駸至大,懼其自我而湮没也。乃付上海影印為干部,以詒當世。其原書間有殘缺丹徒栁翼謀居士,以國學圖書館所藏者校補之。抑有兩部缺葉相同者,由丹徒尹石公居士襍取明代集部鈔補之,而溧水濮一乘居士復總校一過,其書始獲完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月霜亭惟光謹識于金山江天寺之楞伽丈室」《金陵梵剎志.卷53.[後序]》(《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6冊,頁1895 ~ 頁1900) g006 葛寅亮 總志 3南京
 
7.g007武林梵志
g007武林梵志 「十二卷[明]吳之鯨撰清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欽定四庫全書抄本武林梵志」(《武林梵志.[書名頁]》,頁f2)「明、吳之鯨以南宋武林梵剎至明而殘廢者多,……撰《武林梵志》。……是編分卷十二……茲據四庫全書本景印。」(《武林梵志.[版本說明]》,頁f3)「臣等謹案武林梵志十二卷,明吳之鯨撰之。……乾隆四十五年三月恭校上/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 (《武林梵志.卷前.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七.古蹟之屬.武林梵志.提要》,頁0003 ~ 頁0006) g007 吳之鯨 總志 4杭州
 
8.g008重修普陀山志
g008重修普陀山志 「記錄普陀者,舊有元龜茲盛熙明撰《補陀洛迦山傳》,今存一卷;明侯繼高始撰山志,惜未通行。至萬曆間,周應賓以《侯志》重山而略於寺,乃為重修,釐為六卷,……是志刋於萬曆間,流通不廣,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王亨彥修新志時亦不得見。茲據國立中央圖書館代管北平圖書館所藏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太監張隨原刋本景印。」(《重修普陀山志.[版本說明]》,頁f3)「萬曆丁未四月既望,東海外史周應賓識寅」(《重修普陀山志.卷前.重修普陀志叙》,頁0006)「則有若周少宰、屠儀部、沈符卿,或紀其形勝,或闡其密藏,或勒之𤦹珉,或形之歌咏。……而校讐之役,則屠生與有力焉。……萬曆丁未孟夏,賜進士第定海令椘潛樊王家撰」(《重修普陀山志.卷前.補陀山志序》,頁0010 ~ 頁0012)「成志者,寺僧性能也,併書之。邑人邵輔忠撰」(《重修普陀山志.卷前.重鋟補陀志序》,頁0020)「性能 字守拙,揚之通州人,請度本寺。二十三年府縣帖,僉充一山總管,大小僧務皆属主之,仍恊理寺事。勑建之後,復[𠷰=圖]志乘以垂永久。總管之設,自此始焉。」(《重修普陀山志.卷2.釋子‧性能》,頁0180) g008 周應賓 寺志 4杭州
 
9.g009普陀洛迦新志
g009普陀洛迦新志 「《普陀山志》自明萬曆間周應賓重修以還,有清一代,新志疊出,可考者凡有四本:一、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裘璉編十五卷本;二、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朱謹、陳璿增修十五卷本;三、乾隆四年(一七三九)許琰重修二十卷本;四、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秦耀曾重修二十卷本。……民國初年,時釋印光主法雨寺,因病舊志所載,……加以舊志流通不廣,乃有意重修。……十二年(一九二三),乃由定海知事陶鏞託邑紳王亨彦任重修之事;又以大士頌託諸江西彭澤許止浄居士。次年書成,為卷十二,首又一卷。……茲據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排印本景印。」(《普陀洛迦新志.[版本說明]》,頁f3)「《普陀山志》自清康熙迄道光,凡三修焉。今相距僅百年,開如、了餘兩師,獨發弘願,延邑儒王雅三學博從事纂修。……中華民國十二年冬,勳三位一等文虎章.一等大綬嘉禾章.雲威將軍上將銜陸軍中將.農商總長.騰衝李根源謹序」(《普陀洛迦新志.卷前.序一》,頁0004 ~ 頁0005)「正文并註,共三卷,後附經證一卷。脫稿即呈印師鑑定,蒙許可後,乃敢作為定本。……民國十三年甲子孟夏,彭澤許止淨述」(《普陀洛迦新志.卷前.序二此序專說撰本迹頌之緣起》,頁0008)「印光法師……以普陀舊志,皆於大士本迹感應,未曾發揮。……擬將大藏大士本迹,及此方感應,撰為頌詞,并一一注其義意。又輯諸經大士本迹諸事,以為證據。……以力不暇及,乃託摯友許止淨居士撰之。幸已脫稿,擬欲排印數萬……民國十三年甲子仲夏,上海黃慶瀾序於會稽道署」(《普陀洛迦新志.卷前.序三》,頁0010)「十一年春,定海知事陶在東公來山,謂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惡遷善……乃託邑紳王雅三君任之。……初於修志議成之後,未及一月,江西彭澤許止淨居士來訪,……遂以〈大士頌〉見託,彼即允許。……時經二載,稿方告竣。述成頌文,近二萬言……又節錄各經以為明證,頌文三卷,經證一卷……光昔本欲冠於山志之首,今以卷帙繁多,特為別行。……後以陶公見頌文超妙,謂須冠於志首,乃刪其注語及經證等,僅錄正文,統作一卷,名〈本迹門〉,為卷一。……民國十三年甲子中秋日,古莘印光釋聖量謹撰」(《普陀洛迦新志.卷前.序四》,頁0012 ~ 頁0013)「因石印山志,以廣其傳,……民國八年,釋印光撰」(《普陀洛迦新志.卷前.石印普陀山志序 附錄》,頁0016 ~ 頁0017) g009 王亨彦 寺志 4杭州
 
10.g010明州阿育王山志
g010明州阿育王山志 「明萬曆年間,泰和郭子章撰《明州阿育王山志》,因《普陀山志》例,條以義類,立以十門,門說四偈,門門各為一卷。……至清乾隆年間,住山釋畹荃復輯其藝文,纂「續志」,釐為六卷,未分門類,所錄藝文,略按時代先後為序,末卷錄有「先覺考」,所以補郭志之遺也。乾隆二十二年以正續合刻,都十六卷。兹據中央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正續合刊本景印。」(《明州阿育王山志.[版本說明]》,頁f3) g010 郭子章 寺志 4杭州
 
11.g011明州阿育王山續志
g011明州阿育王山續志 「明萬曆年間,泰和郭子章撰《明州阿育王山志》,因《普陀山志》例,條以義類,立以十門,門說四偈,門門各為一卷。……至清乾隆年間,住山釋畹荃復輯其藝文,纂「續志」,釐為六卷,未分門類,所錄藝文,略按時代先後為序,末卷錄有「先覺考」,所以補郭志之遺也。乾隆二十二年以正續合刻,都十六卷。兹據中央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正續合刊本景印。」(《明州阿育王山志.[版本說明]》,頁f3) (g010) g011 釋畹荃 寺志 4杭州
 
12.g012天童寺志
g012天童寺志 「清聞性道、釋德介復參稽舊志,為纂新志。……茲據清嘉慶間重刋本景印。」(《天童寺志.[版本說明]》,頁f3)「[葢=蓋]聞弘覺老人曾囑嘯堂和尚重輯之,而嘯公知惢泉聞子乃淹博會禪之士,命同弟子于石介公董其事。但二公留心已久,未成全書;而補遺正誤,詳略得宜。……得見是書十[攷=考]……郡長東海萊嵩李煦拜撰」(《天童寺志.卷前.新纂天童寺志序》,頁0007~頁0008)「鑑西惢泉聞子,同竹[𥦗=窗]介公,慨前志之未備,殫心蒐輯,積歲累時,遂與主席偉載乘公會萃而增續之。釐為十卷……郡人仇兆鰲撰」(《天童寺志.卷前.天童寺志序》,頁0012 ~ 頁0014)「而李杲堂居士嘗與吾祖弘覺國師言及《天童山志》考述未備,載在郡乘中詩文尚多遺缺,當重纂為要務。……遂舉里友聞惢泉(名性道者)……暨我嘯堂老人主院事,屢訂入山不果。……[苐=第]惢泉與介留心已久。輯未半,公有邑乘之役。及告終,未幾而作古人。介因承祖父之命,乃殫心窮蒐諸錄,前志未備者,覶縷而補續之。自壬申後八十年,詩文未收者,同偉兄俱略其所詳而綴拾之,以繼前人之遺蹟耳。」(釋德介《天童寺志.卷前.輯志叙繇》,頁0034) g012 聞性道 釋德介 寺志 4杭州
 
13.g013七塔寺志
g013七塔寺志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溥常長老倩陳寥士居士纂修寺志。博引旁徵,成志八卷……茲據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排印本景印。」(《七塔寺志.[版本說明]》,頁f3)「住持溥常上人以佛事不可不傳,故囑陳寥士居士作志以傳之。……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冬,豫章梅光羲」(《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報恩寺志序》,頁0009 ~ 頁0010)「吾友陳子寥士……邇徇溥常上人之請,有《七塔寺志》之作。……民國二十五年(1936)三月,蕭山朱鼎煦」(《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寺志序》,頁0010 ~ 頁0011)「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冬,溥常長老慮及歷代祖師之言行、堪為緇素模範者,向無紀錄,人多忘之,因以纂述寺志為急務。倩陳寥士居士董其役,又得圓瑛、智圓、諦聞三法師,暨胡蒙子、趙百辛、王宇高、黃夢度、王玄冰諸居士襄助,博引旁徵,爬羅剔抉,殫精竭慮,而後成志。凡八卷,……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歲次丙子,仲冬月,皈依三寶弟子王淮琛謹撰」(《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報恩寺志序》,頁0012)「溥常長老初膺七塔主席,即建纂志之議。……民國丙子(民國二十五年,1936),滇南夢夢道人諦聞,書於報恩佛學院教務室」(《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寺志序》,頁0013)「前住持溥常老和尚……乃屬其事於陳君。……民國丙子冬,不緇頭陀無住,謹序於報恩佛學院教授室」(《七塔寺志.卷前.鄞縣七塔寺志序》,頁0014 ~ 頁0015)「余不自度量,慨允佛史彙編;寺志又有邑人陳寥士居士担任。有志者事竟成,非長老之大願力,曷克臻此?茲幸寺志付印,而余之《佛史編年統紀》亦近殺青,因略述其因緣而為之序。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佛生二千九百六十三年/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六年丙子春,夢度居士.江寧黃煃元謹撰」(《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報恩禪寺志序》,頁0016)「今溥常老和尚,以寺正誌尚付缺如,思有以創之,乃聘本城陳寥士居士主其事。閱二載,誌成,……民國丙子歲孟夏月,觀宗寺式昌謹撰」(《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寺志序》,頁0017)「溥常住此多年,蓄意已久。於民國二十四年冬,發起禪堂坐香時,已輯宗譜付梓。復以寺志商確法門諸公,幸遇陳寥士居士,乃蒙欣然贊許,總其大成。圓瑛、智圓、諦聞、趙百辛、王宇高、黃夢度、王玄冰、胡蒙子諸君,共襄斯舉。……民國二十六年仲春之月,報恩退居溥常宏鉌謹識」(《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報恩禪寺志序》,頁0018 ~ 頁0019)「四明陳君寥士……綴輯是編,以廣宏教之旨……民國廿六年六月,番禺葉恭綽」(《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寺志序》,頁0024)「《七塔寺志》草創伊始,溥常長老敦促至殷。不揣剪陋,幾加考量,爰訂凡例,以挈綱目。取材非宏,挂漏難免,後有述者,此其[碻>蒿]矢。乙亥(民國二十四年,1935)初霜,陳寥士識。」(《七塔寺志.卷前.七塔寺志凡例》,頁0031) g013 陳寥士 寺志 4杭州
 
14.g014明州岳林寺志
g014明州岳林寺志 「至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楷菴和尚入院,……楷公和尚以舊無寺志,乃請戴明琮草創。明琮於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假館吳學士家,纂輯志稿。次年(一六八七)夏初稿告竣。時澹雪居士顧岱攬勝玆寺,乃取以校定,釐為六卷……玆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清康熙間刋本景印。」(《明州岳林寺志.[版本說明]》,頁f3)「夫戴子葺志成,遂書此以為序。[旹=時]康熙二十有六年,歲次丁卯,六月望日,澹雪居士顧岱止菴撰江東𤔌叟顧岱[印]」(《明州岳林寺志.卷前.序》,頁0006)「丁卯,楷菴手一編示予曰:『岳林舊無志書,……是以璧城志之。』……錫山施[𠟭=則]曾(省園氏)題」(《明州岳林寺志.卷前.岳林寺志序》,頁0010 ~ 頁0012)「澹雪居士.顧岱(止菴)鑒定/奉川後學.戴明琮(璧城)纂輯」(《明州岳林寺志.卷1.明州岳林寺志卷一》,頁0021)「至丁卯夏,初稿脫方告竣。適蓉湖澹雪先生覽勝而來,……輒取而較定之,釐為六卷。……康熙丁卯(二十六年,1687)仲秋日戴明琮敬題」(《明州岳林寺志.後序》,頁0178) g014 戴明琮 寺志 4杭州
 
15.g015大昭慶律寺志
g015大昭慶律寺志 「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鄉人吳樹虛以《喜日宗譜》、《大昭慶律寺輯略》為藍本,刪棄煩蕪,添增華實,別撰《大昭慶律寺志》十卷。......茲據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錢塘丁氏重刋本景印。」([版本說明],頁f3) g015 吳樹虛 寺志 4杭州
 
16.g016勅建淨慈寺志
g016勅建淨慈寺志 「至嘉慶中,寺僧際祥乃博考羣籍,另撰新志。書凡二十卷(應為「二十八卷」),首二卷,末一卷。……此志版片燬於咸豐之季,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錢塘丁氏乃為之重刻行世。茲據重刻本景印。」([版本說明],頁f3)「適主僧際祥脩是志成……書凡二十八卷,分列十二門。」(清安泰〈序〉,頁0005) g016 釋際祥 寺志 4杭州
 
17.g017玉岑山慧因高麗華嚴教寺志
g017玉岑山慧因高麗華嚴教寺志 「至萬曆、天啟間,傳至止水,寺始復舊觀。止水並乞李翥為編寺志,翥乃據寺中所有之碑碣、記載、文獻及寺中僧侶所記之隨筆,輯為十二卷。……清光緒年間,錢塘丁丙刻《武林掌故叢編》時,得此寺志,乃於光緒七年(一八八一)為之重刻,並自《兩浙金石志》中輯有關本寺之碑文,及《蒲室集》中所收〈歲閱藏經記〉,輯刻為附錄。玆據丁氏重刋本景印。」([版本說明],頁f3)「乾隆間,吳志上允嘉輯《武林耆舊集》,號稱賅博,均不載一詩。是此志,吳先生亦未嘗寓目。傳本之孤,益可見矣。余願藉志留寺,亟為梓行。且檢阮文達《兩浙金石志》,宋時《蠲免劄付碑》、《劄付碑陰記》、《觀音放光瑞相碑》、《尚書省牒》兩碑。文雖殘闕,究為寺中掌故。又《蒲室集》有《歲閱藏經記》,志亦失採,因附刻於後而記其緣起云。」(丁丙〈後記〉,頁0279 ~ 頁0280)。 g017 李翥 丁丙 寺志 4杭州
 
18.g018鳳凰山聖果寺志
g018鳳凰山聖果寺志 「清順治年間,釋超乾居寺二載。因寺無記錄,乃修寺志一卷。……茲據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錢塘丁氏刋本景印。」([版本說明],頁f2)「是年霜後,寺主高林老[㝛=宿]與九賓、徹平二孫,向余嘆云:……由是屬余脩輯寺志。」([釋超乾序],頁0006 ~ 頁0007) g018 釋超乾 寺志 4杭州
 
19.g019武林理安寺志
g019武林理安寺志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杭世駿承智朗上人之請為撰寺志,計得八卷。......茲據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刋本景印。」([版本說明],頁f3)「此《武林理安寺志》,智朗上人請之,堇浦太史作之」(李因培〈武林理安寺志序〉,頁0003)「智朗上人承諸尊宿之後,……禮幣及門,請余秉筆。小友周進士辰告、湯孝廉韡齋,為余先撰長編。」([杭世駿序],頁0007)「丙子春,因蕚棠湯孝廉得識堇浦杭太史,......,刻印俱竟。」([實月序],頁0013 ~ 頁0014) g019 杭世駿 寺志 4杭州
 
20.g020龍井見聞錄
g020龍井見聞錄 「清乾隆間,浙江秀水汪孟鋗因詳覈地志,旁及正史、文集一五二種,纂次為《龍井見聞錄》十卷,……復以其事不涉龍井而關元淨者,纂為『宋僧元淨外傳』二卷以附之。兹據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錢塘嘉惠堂丁氏刋本景印。」([版本說明],頁f3)「臣竊考元僧以仁撰《龍井志》,林右敘之。志久失傳,故實遺闕。……臣因詳覈地志,旁及諸家,編輯《龍井見聞錄》十卷,敬謹繕寫,進呈御覽。」(汪孟鋗〈跋〉,頁0451) g020 汪孟鋗 寺志 4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