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Sky杜庫斯基   | 首頁 | 我的資料庫 | 登出
  資料庫: 佛寺志靈應故事    文獻集:
查詢: reset undo 捲到下一篇  捲到下個詞
顯示切換: TagRef DocMeta Comment Udef S <br/> pb lb
Query: .all
Matches: 146 
ContentComment
1.蛤蜊現相
唐文宗嗜蛤蜊,東南沿海,頻年入貢,民不勝苦。一日御饌,獲一巨蛤,刀劈不開。帝自扣之,乃張,中有觀世音梵相。帝驚異,命以金飾檀香盒貯焉。召惟政禪師問其故。對曰:「物無虛應,乃啓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云:『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朕見菩薩身矣,未聞說法。」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師曰:「如此陛下聞其說法竟。」帝大悅悟,永戒食蛤。因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則洛迦所從來矣。 食蛤俐 蛤中觀世音梵相 無提及 巨蛤 官-皇帝 惟政禪師 普門品三十二應身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訓誡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長安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食蛤俐/訓誡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示現/訓誡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長安/官-皇帝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普門品三十二應身;
 
2.五髻仙人傳
漢明以前,聲教未至,臺山聖境,聞者尚希,況造者乎?當是時,五百里內,林木茂密,虎豹縱橫,五峯無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處,皆黃冠所居。每望五峯之間,祥光煥發,神燈夜流,皆以為神人之都。自古相傳,有仙人者,髮結五髻,衣挂三銖。或獨一無侶,或羣兒相逐,遊行五頂間。望之儼然,近之則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尋。或云周時即在此山,或云莫窮其始。後來人迹漸繁,其出漸少。當時黃冠目為素衣仙。及騰蘭開山後,遂不復現。《三晉異記》云:「無恤登常山,西瞻紫雲之瑞,疑鴈代間有王氣。因獵於五臺之阿,倏爾雲淡若水,見神人焉。衣素,容若金,儼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罷獵而返。」後《寶藏經》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 遊聖境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文殊(童子相) 五髻 三銖天衣 童子 〔光〕-祥光 〔光〕-燈光 黃冠 道士 《三晉異記》 《寶藏經》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仙境遨遊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仙境遨遊/五臺山(五頂間)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聖境/仙境遨遊 <歷代的靈應性質>01-春秋時期/示現/仙境遨遊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1-春秋時期/五臺山(五頂間)/無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1-春秋時期/《三晉異記》;《寶藏經》
 
3.梵僧燔指見大士
宣宗大中元年,有梵僧來潮音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靈感遂啓,始誅茅居焉。 修行(燔指)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七色寶石 觀音(大士) 未提及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潮音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修行(燔指)/徵驗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徵驗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潮音洞/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無
 
4.貧女乞齋傳
元魏大孚靈鷲寺,每春三月設無遮齋,不簡道俗,不別貴賤男女乞兒,悉令飽足。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有貧女,莫知所從,攜抱二子,一犬隨之。身無餘資,翦髮以施。未遑眾食,告主僧曰:「吾有急務,遽就他行,請先分我食。」僧可之,與饌三分,意令二子俱足。女曰:「吾犬亦當得食。」僧勉強與之。女曰:「我腹有子,更須分食。」僧怒曰:「汝求僧食無厭!在腹未生,若為須食?濫饕之心乃至此乎!」貧女被訶,即說偈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三界無著處 致使阿師嫌 即踊身虛空,化菩薩相;犬為獅子,兒為二天童子,雲光縹緲。復說偈曰: 眾生學平等 心隨萬境波 百骸俱捨盡 其如憎愛何 時會千人,悲泣向空曰:「大聖,願示平等法門,我等奉行。」空中偈曰: 持心如大地 亦如水火風 無二無分別 究竟如虛空 會主自恨不識真聖,取刀欲剜其目,眾遮乃止。即以貧女所施之髮,於身起處建塔供養。萬曆初,主僧圓廣重加修飾,塔下掘得聖髮數綹,其色如金,視之不定。塔在大塔院寺東側。 齋會(無遮齋) 女(貧女) 孕婦 童子 文殊菩薩髮(貧女施金色聖髮) 文殊(菩薩相) 未提及 獅子 童子 〔光〕-雲光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訓誡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五臺中心區-(大孚靈鷲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齋會(無遮齋)/訓誡 <歷代的靈應性質>02-北魏/示現/訓誡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2-北魏/五臺中心區-(大孚靈鷲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2-北魏/無
 
5.三沙彌見聖傳
元魏大孚靈鷲寺,有三沙彌,聞山多仙靈,相與裹糧而訪。深林大壑,靡幽不至。餱盡不歸,採葉而食,誓以覩聖為期。遊三月,偶息樹下,有大人沿嶺而來,身黑如漆,而有光明。沙彌跪遮其前,曰:「聖者,願遺道術。」其人大罵,排突而去。沙彌追之數里,見石窟即投入焉。沙彌相與坐於窟傍,忽見雲間,飄然而下,乃一丈夫。顏色鮮白,招三沙彌,同入穴中。入數十步,視之,碧琉璃色,廣大穹窿,懸明月珠,光逾皎日,中有數十寶窟。沙彌從丈夫乞道術。丈夫與之盌酒,曰:「飲之得度。」沙彌不受,曰:「師有戒誨,不得飲酒。」丈夫曰:「汝既不飲,仙不可得。」沙彌欲辭歸。丈夫曰:「天色已晚,留此一宿。」三人各宿一窟,以女子事之。各念求仙未得,反遭魔妖,遂各潛出。既出,已行數十里,有天童飛來曰:「大師見汝奉戒堅貞,故以神藥贈之。」人各一莖,其色如玉。食已,飄然而舉。歸而辭師,未知所往。 求仙 男(丈夫) 顏色鮮白 黑仙人 仙女 童子(天童) 石窟(碧琉璃寶窟) 明月珠 仙酒 神藥 未現 未現 未現 丈夫乘雲而下 奉戒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成仙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成仙/五臺中心區-(大孚靈鷲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求仙/成仙 <歷代的靈應性質>02-北魏/感通/成仙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2-北魏/五臺中心區-(大孚靈鷲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2-北魏/奉戒
 
6.慧鍔開山
五代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鍔,從五臺山得觀音像。將還本國,舟觸新螺礁,不為動。鍔禱曰:「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行,竟止潮音洞下。居民張氏,目覩斯異,亟舍所居,築庵奉之,呼為不肯去觀音院。舊志 建寺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五臺山觀音像 舟觸礁不動 張氏 庶民(捨宅者)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弘法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弘法/潮音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建寺/弘法 <歷代的靈應性質>07-五代梁/感通/弘法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7-五代梁/潮音洞/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7-五代梁/-
 
7.明勖值聖傳
高齊釋明勖,定州人,少懷倜儻,志概嶷峻。嘗閱《華嚴》,知清涼乃文殊所居,遂負笈來遊。深林幽谷,靡不詢歷。偶值異僧,容貌甚奇,乃相作禮,各云大聖,願度愚蒙。俱困良久,始問方來,各言所居。勖遂不疑,欣得同志,相隨三日。至東臺半麓,見一敝屋,中有數僧,容貌鄙陋,威儀疎野,勖意慢之。日色已曛,遂就寄宿。中夜,伴僧疾作,困篤難堪,呻吟至旦,臭穢莫近。伴謂勖曰:「我病且沈,汝當先行,勿相滯也。」勖曰:「吾遊禮畢,當復相顧。」遂辭而去。離庵數步,忽聞其後錚然有聲。回顧宿庵,倏焉俱失,方悟聖為。自慨愚暗,崩號痛絕,幾至滅身。懇求旬餘,更無所見。既歸,白之耆宿。耆宿曰:「公之罪有二焉:見僧生慢、伴疾棄行。由斯雖入聖叢,如隔山岳也。」勖承斯誨,終身持敬,以事病為行焉。 尋文殊 僧(異僧) 容貌甚奇 僧人 未現 未現 未現 〔聲〕-清脆聲(錚然有聲) 《華嚴》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訓誡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東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訓誡 <歷代的靈應性質>03-北齊/感通/訓誡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3-北齊/東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3-北齊/《華嚴》
 
8.光相解宋使之厄之一
宋神宗元豐三年,內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韓。陡遇風濤,大龜負舟,危甚。舜封惶怖,望洞叩禱。忽覩金色晃耀,大士現滿月相,珠瓔燦然,出自巖洞,龜沒舟行。洎還,以事上聞,遂賜名寶陀觀音寺。自是海東諸夷,如三韓、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數百國,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望山歸命,即得消散。 海上艱險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大龜 觀音(大士) 滿月相 珠瓔燦然 〔光〕-金色晃耀 官-內殿承旨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潮音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海上艱險/徵驗 <歷代的靈應性質>08-北宋/感通/徵驗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8-北宋/潮音洞/官-內殿承旨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8-北宋/無
 
9.西來化僧傳
宇文周時,有梵僧自天竺來,云禮迦葉佛說法處及清涼山文殊住處。適關西僧道信等數十人隨來,至菩薩頂。中夜入火光三昧,現文殊像,夜盡方殞,了無遺物。隨者乃知文殊化身也。 禮文殊 僧(梵僧) 未提及 文殊(文殊像) 未提及 未提及 〔意〕-入火光三昧 道信(等數十人) 火光三昧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中臺-菩薩頂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禮文殊/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4-北周/示現/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4-北周/中臺-菩薩頂/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4-北周/火光三昧
 
10.光相解宋使之厄之二
徽宗崇寧間,戶部侍郎劉達、給事中吳栻,同使高麗。及還,自羣山島,經四晝夜,月黑雲翳,冥蒙不知所向。舟師大怖,遙叩寶陀。俄神光滿海,四矚如晝。歷見招寶山,遂得登岸。 海上艱險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光〕-神光滿海,四矚如晝 官-戶部侍郎 吳栻 官-給事中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普陀山(寶陀)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海上艱險/徵驗 <歷代的靈應性質>08-北宋/感通/徵驗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8-北宋/普陀山(寶陀)/官-戶部侍郎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8-北宋/無
 
11.道明入聖域傳
宇文周娑婆寺僧道明,志業禪觀,探求聖境,攜一沙彌至東臺東花林山。入谷,偶聞仙藥奇香,顧之,見石臼,方搗藥訖。謂其徒曰:「吾求聖境日久,彷彿在茲矣。」蹢躅間,忽二丈夫,深林而出,形容光偉,師即稽首求度。丈夫曰:「且止,待我白眾。」有頃,一人來招,謂沙彌曰:「汝且勿隨,恐觸清眾。」沙彌強隨,行數十步,忽見茂林清泉,名花異果,堂閣殊麗,儼若天宮。清眾穆穆,具大人相,瞻仰無厭。有一長者,顧謂師曰:「此眾真實,安容繁瑣?汝速送沙彌出,更來就座。」師如命。方出數步,回首俱失,唯見山麓焉。師徒歎恨而歸。古云:「修安樂行者,不將沙彌;修遠離行者,不帶眷屬。恐妨白業,難預聖流。」其見於此乎! 尋聖境 僧(長者) 大人相 男人(二丈夫) 仙藥 未現 未現 未現 〔境〕-天宮仙境 沙彌 安樂行 遠離行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入聖境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入聖境/東臺-花林山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聖境/入聖境 <歷代的靈應性質>04-北周/感通/入聖境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4-北周/東臺-花林山/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4-北周/安樂行;遠離行
 
12.史浩巖頂瞰金身
高宗紹興戊辰三月望,史越王浩,詣潮音洞,寂無所覩。一僧指巖頂有竇,可以下瞰,攀緣而上,忽見金色身,照曜洞府,眉目瞭然,雙齒如玉雪。天將暮,有一長僧來訪云:「將自某官,歷清要,至為太師。」又云:「公是一好結果底文潞公。他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後二十年,當與公相會於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乾道戊子,以故相鎮越。一夕典客,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言舊與丞相接熟,不肯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譚吐風起。索紙數幅,大書曰:「黑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話。」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徧遣兵吏尋覓,不復見。追憶補陀之故,始悟長身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身也。史浩〈留題寶陀禪寺碑偈〉: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由沈家門泛舟。遇風挂席,俄頃至此。翌早,恭詣潮音洞,頂禮觀音大士,至則寂無所覩。炷香烹茶,但盌面浮花而已。歸寺,食訖,與長老瀾公,論文殊揀圓通、童子入法界事。晡時,再至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嵌空,惟亂石纍纍,興盡欲返。有比丘指曰:「巖頂有竇,可以下瞷。」攀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瞭然。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覩雙齒潔白如玉。於是咸懷慶快,作禮而退。既而治舟還甬東,懼此語無傳,用書於壁。庶幾來者觀此,無疲厭心,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迺作偈曰: 稽首寶陀山 觀音大菩薩 三十二妙應 垂福於人天 慧日廓圓明 微隱無不照 我等由宿植 於菩薩有緣 曩昔一毫端 菩薩悉能鑑 今茲一何幸 聯檣來寶所 淑景得惠風 滄海如鑑淨 朝發東秦岸 須臾達蓮宮 僧飯洗鉢時 相與瞻遠嶠 石橋跨巨浪 側足毛骨寒 自念塵坌身 得伴清淨侶 同聲諷密語 復念我師名 注目謁慈光 忽覩紫金相 崆峒石窟上 宴坐自在容 雲霧不蔽虧 跪禮得良久 偕來無老稚 咸識應現尊 讚歎且忻歡 得所未曾有 我念現前眾 中多大福人 日親近我師 所禱如響應 為我懺眾惡 遂亦見如來 同辦起心香 復陳一日供 倘以昔積善 獲此大吉祥 願敦未來因 永託如來記 浮生如夢幻 熟處放生戒 戒殺多素羞 廣閱如來藏 分陰實可惜 棲遲必山林 料理般若船 長登菩提岸 羣生迷苦海 拯援使知津 共發向上心 世世同佛會 遊潮音洞 僧(長僧) 道士(養素先生) 觀音(金色身) 眉目瞭然 雙齒如玉雪 〔光〕-金色身照曜洞府 官-越王 程休甫、長老瀾公 僧、俗 文殊 善財 圓通 入法界 三十二應身 蓮宮 如來藏(指教法) 般若船 菩提岸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預言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預言/潮音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潮音洞/預言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示現/預言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官-越王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文殊;善財;圓通;入法界;三十二應身;蓮宮;如來藏(指教法);般若船;菩提岸
 
13.高節見海雲傳
隋高節,并州人。學語之歲,稱「南無佛」,他語不道。年十七,忽厭塵勞,志求解脫。父母以其不勤業,亦欲捨之。一日辭親,由代郡入臺山,不避蟲獸,志入幽深。於北臺後谷,見一頭陀,苫茅為居,草根木葉以為其食。節見即喜,生難值想。長跪,願得度脫,隨師執待。僧曰:「汝能食我食,而後得度。」節即採葉而食,汲泉而飲,居數日,初無厭難。復欲求度。僧曰:「能誦《法華》而後得度。」節經七夕,《法華》成誦,復欲求度。僧曰:「汝能攝念,一坐七日,必當得度。」節即飽食木葉,澗漱已,一坐七日。起已,但覺身心輕利,法喜無量。長跪白師曰:「至哉大師,我得法力,願以大慈,度我出家。」僧曰:「我年老矣,不能令汝至道,今長安開度,汝可速往。彼有臥輪禪師,汝當依之。」節曰:「請和尚道號,弟子受持。」師曰:「我名海雲,汝善受持。」節求度不遂,泣拜而去。至長安,乃詢輪所而往見焉。輪問所來,答曰:「弟子自臺山來,和尚遺語,今故投師。」輪曰:「汝和尚名誰?」答曰:「我師海雲。」輪大驚曰:「海雲,即《華嚴經》中善財所參第三知識。非萬劫積德,莫能一遇。汝棄此大聖,而來從我,何其悞也!」節方悟,恨不碎身。遙望五臺,猶希再覩。辭輪而返,及至舊處,唯存荒麓焉。 修行 僧(頭陀) 老人 海雲比丘 老年人 行者 臥輪禪師 《華嚴》 《法華》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北臺-後谷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修行/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5-隋/感通/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5-隋/北臺-後谷/行者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5-隋/《華嚴》;《法華》
 
14.宋時瑞異三則之一
給事中黃龜年禮拜洞前,親見大士紫金自在相,朗然坐石上。偕遊老稚俱見之,因作讚頌。 遊潮音洞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觀音(大士) 紫金自在相 官-給事中 老稚(眾人) 庶民(捨宅者)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潮音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潮音洞/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示現/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官-給事中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
 
15.解脫和尚見聖傳
隋解脫和尚,代州邢氏子。丱歲辭親,於臺山昭果寺披剃。及具戒,從抱腹山志昭禪師學出世道。昭深器之,一日告眾曰:「解脫禪學冲明,非爾曹所及,勿同常輩令執役也。」未幾,返昭果,晝誦大乘,夜則禪觀。嘗於東臺麓見草衣比丘,跏趺石上。即前叩首,曰:「欲求文殊,乞為指示。」比丘指金蓮花,解脫顧之,比丘即失。脫於石畔,哀慕頂禮,日夜無息,精苦彌勵。久之,於臺麓間再覩比丘,於圓光中現半身,語曰:「夫解脫者,當求諸己,而由人乎?」言訖不見。於是,狂機頓歇,深契無生,得大法喜。即發願言:「我得此法,不應獨善,願與一切含靈共之。」說是語已,即入三昧。於三昧中諸佛即為現形,說偈言: 諸佛寂滅甚深法 曠劫修行今乃得 汝能開曉此法眼 我等諸佛皆隨喜 解脫問曰:「寂滅之法,若為可說,得教人耶?」諸佛報曰:「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法性,一切無所見。」州牧請師適州傳戒,事畢,東歸。途中日暮,自念不得燒香供養,踧踖慙愧。忽聞空中聲曰:「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雲布。諸佛聞此香,時復來相度。汝今勤精進,終不相疑悞。」自爾德雲彌布,法澤普霑,參玄之士,罔不就焉。得成禪業者十餘人。盛化五十餘年,後莫知所終。 尋文殊 僧(比丘) 草衣 諸佛現形 未現 未現 未現 〔光〕-圓光半身像 〔意〕-入三昧 〔光〕-諸佛現形說偈 〔聲〕-空中聲曰 大乘 禪觀 無生 三昧 法眼 方便智 法性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東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5-隋/感通/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5-隋/東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5-隋/大乘;禪觀;無生;三昧;法眼;方便智;法性
 
16.宋時瑞異三則之二
孝宗隆興元年七月,御選德殿,夢遊補陀,得異兆,遂製讚曰: 猗歟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二 等觀以慈 隨感即應 妙不可思 遊補陀 〔夢〕-夢遊普陀得異兆 官-皇帝 圓通 等觀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普陀山(補陀)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補陀/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感通/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普陀山(補陀)/官-皇帝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圓通;等觀
 
17.宋時瑞異三則之三
不肯去舊像,屢著神異。其時郡將即迎入城,為民祈福。未幾,有僧至普陀,復求嘉木,扃戶刻像。彌月像成,僧不知所在。至宋寧宗嘉定間,像偶亡一指,僧甚懊惋。後於洞前,波閒浮一花;視之,乃向所亡指。今所奉菩薩,即此也。 居普陀 不肯去舊像 扃戶刻像 波間浮花 向所亡指 〔隱身〕-像成,僧不知所在 〔變形〕-浮花為指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獲物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獲物/潮音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居普陀/獲物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感通/獲物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
 
18.杜順和尚傳
唐法順和尚,長安萬年杜氏子,亦稱「杜順」。如晦,族長也。少為隋文帝欽重,給月俸供之。有病者,師對之危坐,少頃,即瘉。或生而聾者,順召之與言,耳即聰。或生而啞者,順就之與語,即能言。或狂而顛者,順使人領住,向之禪定;少選,彼即得心,謝而去。又嘗臨溪,隨侍者懼不可濟,順率同涉,水即斷流。其神迹類如此,而順隤然,初不以介意。尤邃《華嚴》宗旨,帝素敬重之,嘗引入宮禁,導迎善氣。妃主戚里諸貴奉之,有如生佛。唐太宗召謂之曰:「朕苦勞熱,師之神力,何以蠲除?」師曰:「聖德御宇,微恙何憂?但須大赦,聖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錫號曰「帝心」。作《法界觀門》,專弘《華嚴》。弟子智儼尊者,傳其教,是為三祖。弟子智冲,辭往五臺,禮文殊去。師以緘而付之,曰:「若見文殊,當開視之。」及至臺山,深林幽谷,罔不悉至。偶見山叟,語冲曰:「子奔馳憔悴,欲何求耶?」冲曰:「求見文殊,未知何在?」叟曰:「文殊久化長安,未歸,此何求耶?」冲曰:「為誰是也?」叟曰:「法順和尚是也。」冲方旋踵,老人即隱。開緘視之,有偈云: 遊子漫波波 臺山歷土坡 文殊祇這是 何更問彌陀 冲急歸長安,順已遷化焉。時貞觀十四年五月也。 尋文殊 僧(杜順和尚) 未提及 老人(山叟) 未現 未現 未現 療癒 智儼 智沖師 《華嚴》 《法界觀門》 文殊 彌陀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五臺山(臺山)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五臺山(臺山)/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華嚴》;《法界觀門》;文殊;彌陀
 
19.波利入金剛窟傳
唐佛陀波利,北印度罽賓國人。亡身徇道,徧探靈迹。及聞震旦有文殊住處,遠涉流沙,特來禮謁。以儀鳳元年達此土。至臺山南,躡虒陽嶺。俛仰之間,林木干雲,名花帀地。翹首五峯,生大欣慰。五體投地,向空白云:「如來滅後,眾聖潛靈,唯大聖文殊師利大悲無盡,於此山中激引羣生,教諸菩薩。某痛恨生遭世難,不睹聖容。遠涉流沙,故來瞻禮。伏望大慈令我暫識真容,聊接慈語。」言已,悲泣,向山頂禮。忽見老人,自谷中出,作婆羅門語,謂波利曰:「汝謂情存至道,遠訪聖蹤。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滅眾生重惡業垢,汝持來否?」波利答曰:「貧道直來禮謁,不將經來。」 老人曰:「既不將經,徒來何益?縱見文殊,豈能識之?汝當速返,取此經來,利濟此土多苦眾生,即是面見諸佛,親奉供養。豈一文殊不能見哉?」波利聞已,不勝忻慶,禮老人足。未舉頭頃,忽然不見。悲喜交切,倍更虔誠。畢志捐生,復還西土,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於弘道元年回至長安,具事上聞。高宗大悅,命日照三藏與波利參譯。已而上賜波利絹三千疋,經留於內。波利泣奏曰:「貧道委命取經,為濟羣品,非以富貴也。願陛下開一視同仁之心而流布焉。」上閔其志,乃留唐本,還其梵文。波利將詣西明寺,與沙門正順等再譯。譯訖,波利持其梵本,往詣五臺山,入金剛窟,竟不復出。或云,既入窟已,見光網莊嚴,聖真穆穆;顧同行在外,復出招之。未旋踵間,聖境即失,唯山穴存焉。波利遂於巖畔坐脫。其〈尊勝呪〉盛行於世。《華嚴》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刹自在。」故知金剛窟者,誠不可以聖凡境界而思議也。若波利入而不出,則是諸聖化身,權彰斯應耳。既出而坐脫,則謝斯凡累,入彼聖流矣。 尋文殊 老人 未提及 未現 未現 未現 唐高宗 日照三藏 沙門正順 皇帝 婆羅門語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華嚴》 〈尊勝呪〉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訓誡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北臺-金剛窟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訓誡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訓誡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北臺-金剛窟/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婆羅門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華嚴》;〈尊勝呪〉
 
20.宋時現相二則之一
史衛王彌遠前遊普陀,見大士於茶樹上,示一目。蓋二十年宰相之讖也。 遊補陀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茶樹 觀音(大士) 示一目 官-魯國公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預言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預言/普陀山(普陀)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補陀/預言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示現/預言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普陀山(普陀)/官-魯國公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