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Comment |
1.蛤蜊現相 |
蛤蜊現相
06-唐
太和五年
831
普陀山
長安
食蛤俐
普陀洛迦新志
示現
訓誡
蛤中觀世音梵相
無提及
無
巨蛤
無
無
無
無
李昂
官-皇帝
普門品三十二應身;
唐文宗嗜蛤蜊,東南沿海,頻年入貢,民不勝苦。一日御饌,獲一巨蛤,刀劈不開。帝自扣之,乃張,中有觀世音梵相。帝驚異,命以金飾檀香盒貯焉。召惟政禪師問其故。對曰:「物無虛應,乃啓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云:『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朕見菩薩身矣,未聞說法。」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師曰:「如此陛下聞其說法竟。」帝大悅悟,永戒食蛤。因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則洛迦所從來矣。
食蛤俐
蛤中觀世音梵相
無
無提及
無
巨蛤
無
無
無
無
男
官-皇帝
惟政禪師
僧
普門品三十二應身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訓誡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長安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食蛤俐/訓誡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示現/訓誡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長安/官-皇帝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普門品三十二應身;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李昂 ♦ 《傳燈錄》;舊志 ♦ - ♦ 001 |
|
2.梵僧燔指見大士 |
梵僧燔指見大士
06-唐
大中元年
847
普陀山
潮音洞
修行(燔指)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徵驗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七色寶石
觀音(大士)
未提及
無
無
梵僧
僧
無
宣宗大中元年,有梵僧來潮音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靈感遂啓,始誅茅居焉。
修行(燔指)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七色寶石
觀音(大士)
未提及
無
無
男
僧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修行(燔指)/徵驗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徵驗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潮音洞/僧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梵僧 ♦ 《朱志》引元盛熙明《普陀洛迦山傳》 ♦ - ♦ 002 |
|
3.慧鍔開山 |
慧鍔開山
07-五代梁
貞明二年
916
普陀山
潮音洞
建寺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弘法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五臺山觀音像
無
無
無
舟觸礁不動
慧鍔
僧
-
五代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鍔,從五臺山得觀音像。將還本國,舟觸新螺礁,不為動。鍔禱曰:「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行,竟止潮音洞下。居民張氏,目覩斯異,亟舍所居,築庵奉之,呼為不肯去觀音院。舊志
建寺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五臺山觀音像
無
無
無
舟觸礁不動
男
僧
張氏
庶民(捨宅者)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弘法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弘法/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建寺/弘法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7-五代梁/感通/弘法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7-五代梁/潮音洞/僧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7-五代梁/-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慧鍔 ♦ 舊志 ♦ - ♦ 003 |
|
4.光相解宋使之厄之一 |
光相解宋使之厄之一
08-北宋
神宗元豐三年1080
1080
普陀山
潮音洞
海上艱險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徵驗
非化現
非化現
大龜
無
觀音(大士)
滿月相;珠瓔燦然
無
〔光〕-金色晃耀
王舜封
官-內殿承旨
無
宋神宗元豐三年,內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韓。陡遇風濤,大龜負舟,危甚。舜封惶怖,望洞叩禱。忽覩金色晃耀,大士現滿月相,珠瓔燦然,出自巖洞,龜沒舟行。洎還,以事上聞,遂賜名寶陀觀音寺。自是海東諸夷,如三韓、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數百國,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望山歸命,即得消散。
海上艱險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大龜
無
觀音(大士)
滿月相
珠瓔燦然
無
〔光〕-金色晃耀
男
官-內殿承旨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海上艱險/徵驗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8-北宋/感通/徵驗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8-北宋/潮音洞/官-內殿承旨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8-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王舜封 ♦ 舊志;《盛傳》 ♦ - ♦ 004 |
|
5.光相解宋使之厄之二 |
光相解宋使之厄之二
08-北宋
徽宗崇寧間
1102-1107
普陀山
普陀山(寶陀)
海上艱險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徵驗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無
無
無
〔光〕-神光滿海,四矚如晝
劉達
官-戶部侍郎
無
徽宗崇寧間,戶部侍郎劉達、給事中吳栻,同使高麗。及還,自羣山島,經四晝夜,月黑雲翳,冥蒙不知所向。舟師大怖,遙叩寶陀。俄神光滿海,四矚如晝。歷見招寶山,遂得登岸。
海上艱險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無
無
無
〔光〕-神光滿海,四矚如晝
男
官-戶部侍郎
吳栻
官-給事中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普陀山(寶陀)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海上艱險/徵驗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8-北宋/感通/徵驗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8-北宋/普陀山(寶陀)/官-戶部侍郎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8-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劉達 ♦ 舊志 ♦ - ♦ 005 |
|
6.史浩巖頂瞰金身 |
史浩巖頂瞰金身
09-南宋
紹興二十八年
1148
普陀山
潮音洞
遊潮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示現
預言
僧(長僧);道士(養素先生)
無
無
無
觀音(金色身)
眉目瞭然;雙齒如玉雪
無
〔光〕-金色身照曜洞府
史浩
官-越王
文殊;善財;圓通;入法界;三十二應身;蓮宮;如來藏(指教法);般若船;菩提岸
高宗紹興戊辰三月望,史越王浩,詣潮音洞,寂無所覩。一僧指巖頂有竇,可以下瞰,攀緣而上,忽見金色身,照曜洞府,眉目瞭然,雙齒如玉雪。天將暮,有一長僧來訪云:「將自某官,歷清要,至為太師。」又云:「公是一好結果底文潞公。他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後二十年,當與公相會於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乾道戊子,以故相鎮越。一夕典客,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言舊與丞相接熟,不肯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譚吐風起。索紙數幅,大書曰:「黑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話。」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徧遣兵吏尋覓,不復見。追憶補陀之故,始悟長身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身也。史浩〈留題寶陀禪寺碑偈〉: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由沈家門泛舟。遇風挂席,俄頃至此。翌早,恭詣潮音洞,頂禮觀音大士,至則寂無所覩。炷香烹茶,但盌面浮花而已。歸寺,食訖,與長老瀾公,論文殊揀圓通、童子入法界事。晡時,再至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嵌空,惟亂石纍纍,興盡欲返。有比丘指曰:「巖頂有竇,可以下瞷。」攀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瞭然。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覩雙齒潔白如玉。於是咸懷慶快,作禮而退。既而治舟還甬東,懼此語無傳,用書於壁。庶幾來者觀此,無疲厭心,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迺作偈曰:
稽首寶陀山 觀音大菩薩
三十二妙應 垂福於人天
慧日廓圓明 微隱無不照
我等由宿植 於菩薩有緣
曩昔一毫端 菩薩悉能鑑
今茲一何幸 聯檣來寶所
淑景得惠風 滄海如鑑淨
朝發東秦岸 須臾達蓮宮
僧飯洗鉢時 相與瞻遠嶠
石橋跨巨浪 側足毛骨寒
自念塵坌身 得伴清淨侶
同聲諷密語 復念我師名
注目謁慈光 忽覩紫金相
崆峒石窟上 宴坐自在容
雲霧不蔽虧 跪禮得良久
偕來無老稚 咸識應現尊
讚歎且忻歡 得所未曾有
我念現前眾 中多大福人
日親近我師 所禱如響應
為我懺眾惡 遂亦見如來
同辦起心香 復陳一日供
倘以昔積善 獲此大吉祥
願敦未來因 永託如來記
浮生如夢幻 熟處放生戒
戒殺多素羞 廣閱如來藏
分陰實可惜 棲遲必山林
料理般若船 長登菩提岸
羣生迷苦海 拯援使知津
共發向上心 世世同佛會
遊潮音洞
僧(長僧)
道士(養素先生)
男
無
無
無
觀音(金色身)
眉目瞭然
雙齒如玉雪
無
〔光〕-金色身照曜洞府
男
官-越王
程休甫、長老瀾公
僧、俗
文殊
善財
圓通
入法界
三十二應身
蓮宮
如來藏(指教法)
般若船
菩提岸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預言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預言/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潮音洞/預言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示現/預言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官-越王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文殊;善財;圓通;入法界;三十二應身;蓮宮;如來藏(指教法);般若船;菩提岸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史浩 ♦ 寶慶《四明志》 ♦ - ♦ 006 |
|
7.宋時瑞異三則之一 |
宋時瑞異三則之一
09-南宋
紹興十四年年
1144
普陀山
潮音洞
遊潮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示現
慰喻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觀音(大士)
紫金自在相
無
無
黃龜年
官-給事中
無
給事中黃龜年禮拜洞前,親見大士紫金自在相,朗然坐石上。偕遊老稚俱見之,因作讚頌。
遊潮音洞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觀音(大士)
紫金自在相
無
無
男
官-給事中
老稚(眾人)
庶民(捨宅者)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慰喻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潮音洞/慰喻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示現/慰喻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官-給事中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黃龜年 ♦ 舊志 ♦ - ♦ 007 |
|
8.宋時瑞異三則之二 |
宋時瑞異三則之二
09-南宋
隆興元年
1163
普陀山
普陀山(補陀)
遊補陀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慰喻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夢〕-夢遊普陀得異兆
趙昚
官-皇帝
圓通;等觀
孝宗隆興元年七月,御選德殿,夢遊補陀,得異兆,遂製讚曰:
猗歟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二 等觀以慈
隨感即應 妙不可思
遊補陀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夢〕-夢遊普陀得異兆
男
官-皇帝
無
無
圓通
等觀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普陀山(補陀)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補陀/慰喻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感通/慰喻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普陀山(補陀)/官-皇帝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圓通;等觀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趙昚 ♦ 舊志 ♦ - ♦ 008 |
|
9.宋時瑞異三則之三 |
宋時瑞異三則之三
09-南宋
嘉定間
1208-1224
普陀山
潮音洞
居普陀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獲物
無
無
無
不肯去舊像;扃戶刻像;波間浮花;向所亡指
無
無
無
〔隱身〕-像成,僧不知所在;〔變形〕-浮花為指
某僧
僧
無
不肯去舊像,屢著神異。其時郡將即迎入城,為民祈福。未幾,有僧至普陀,復求嘉木,扃戶刻像。彌月像成,僧不知所在。至宋寧宗嘉定間,像偶亡一指,僧甚懊惋。後於洞前,波閒浮一花;視之,乃向所亡指。今所奉菩薩,即此也。
居普陀
無
無
無
無
不肯去舊像
扃戶刻像
波間浮花
向所亡指
無
無
無
〔隱身〕-像成,僧不知所在
〔變形〕-浮花為指
男
僧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獲物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獲物/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居普陀/獲物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感通/獲物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僧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某僧 ♦ 舊志 ♦ - ♦ 009 |
|
10.宋時現相二則之一 |
宋時現相二則之一
09-南宋
南宋中期
1164-1233
普陀山
普陀山(普陀)
遊補陀
普陀洛迦新志
示現
預言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茶樹
觀音(大士)
示一目
無
無
史彌遠
官-魯國公
無
史衛王彌遠前遊普陀,見大士於茶樹上,示一目。蓋二十年宰相之讖也。
遊補陀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茶樹
觀音(大士)
示一目
無
無
男
官-魯國公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預言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預言/普陀山(普陀)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補陀/預言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示現/預言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普陀山(普陀)/官-魯國公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史彌遠 ♦ 《朱志》引《盛傳》 ♦ - ♦ 010 |
|
11.宋時現相二則之二 |
宋時現相二則之二
09-南宋
紹定三年
1230
普陀山
潮音洞
禮潮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示現
慰喻
無
無
老人(月蓋長者);童子(善財);獅子
寶蓋;珠鬘;塔
無
無
無
〔光〕-火光
胡煒
官-昌國監
無
理宗紹定庚寅十月,慶元昌國監胡煒禮潮音洞,倏見火光。左則月蓋長者,與童子並立;獅子盤旋,兩目如電。及至善財巖,童子再現,黛眉粉面,寶蓋珠鬘,森列於前。傍現一塔,晶彩煥發。眾僧曰:「我等雲集,歷年未覩。今承福力,共覯祥光矣。」遂鑴圖巖石,用示悠久。
禮潮音洞
無
無
無
老人(月蓋長者)
童子(善財)
獅子
寶蓋
珠鬘
塔
無
無
無
〔光〕-火光
男
官-昌國監
眾僧
僧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慰喻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禮潮音洞/慰喻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示現/慰喻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官-昌國監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胡煒 ♦ 《朱志》引《盛傳》 ♦ - ♦ 011 |
|
12.顏王祈雨 |
顏王祈雨
09-南宋
淳祐間
1241-1253
普陀山
潮音洞
禱潮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徵驗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觀音(大士)
歡喜狀
童子(善財)
無
顏頤仲
官
無
淳祐閒,連歲苦旱。浙帥顏頤仲,虔禱潮音洞中。見大士,并童子,若歡喜狀。甘澍立沛。
禱潮音洞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觀音(大士)
歡喜狀
童子(善財)
無
男
官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禱潮音洞/徵驗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感通/徵驗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官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顏頤仲 ♦ 舊志 ♦ - ♦ 012 |
|
13.范尉愈疾 |
范尉愈疾
09-南宋
咸淳二年
1266
普陀山
潮音洞
禱潮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徵驗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觀音(大士)
淡烟披拂;縞衣縹帶;珠瓔交錯
童子(善財)
無
范太尉
官-太尉
無
度宗咸淳丙寅三月,范太尉以目疾,遣子致禱洞下,汲泉歸洗目。既愈,復命子來謝。洞左,大士全現;淡烟披拂,猶隔碧紗。繼往善財洞,童子忽現,大士亦現;縞衣縹帶,珠瓔交錯,精神顧盼,如將示語者。
禱潮音洞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觀音(大士)
淡烟披拂
縞衣縹帶
珠瓔交錯
童子(善財)
無
男
官-太尉
范太尉子
庶民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禱潮音洞/徵驗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感通/徵驗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潮音洞/官-太尉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范太尉 ♦ 舊志 ♦ - ♦ 013 |
|
14.王璪密禱現 |
王璪密禱現
09-南宋
淳祐七年
1247
普陀山
觀音洞
禱觀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徵驗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碧玉欄楯;珊瑚
觀音(菩薩像)
白衣;瓔珞
無
無
王璪
官-司戶
無
司戶王璪往寶陀山觀音洞禱雨。既致州郡之命,因密禱,願有所覩。須臾,見欄楯數尺,皆碧玉,有刻鏤之文,如世閒所造宮殿者。已而,復現紋如珊瑚者,亦數尺。久之,於深遠處見菩薩像,白衣、瓔珞,了了可數。
禱觀音洞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碧玉欄楯
珊瑚
觀音(菩薩像)
白衣
瓔珞
無
無
男
官-司戶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觀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禱觀音洞/徵驗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09-南宋/感通/徵驗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9-南宋/觀音洞/官-司戶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9-南宋/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王璪 ♦ 《墨莊漫錄》 ♦ - ♦ 014 |
|
15.蓮花警帥 |
蓮花警帥
11-元
至元十三年
1276
普陀山
潮音洞
禱潮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懲戒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蓮花滿洋
觀音(白衣大士)
白衣
童子(善財)
無
哈喇歹
官-部將
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顏定江南。部帥哈喇歹來謁洞下,杳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迴。及登舟,忽見蓮花滿洋。驚異悔謝,反禱洞中。徐見白衣大士、童子綽約而過。於是莊嚴像設,倂構殿於洞上。
禱潮音洞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蓮花滿洋
觀音(白衣大士)
白衣
童子(善財)
無
男
官-部將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懲戒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懲戒/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禱潮音洞/懲戒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11-元/感通/懲戒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11-元/潮音洞/官-部將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11-元/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哈喇歹 ♦ 舊志 ♦ - ♦ 015 |
|
16.相慰學士 |
相慰學士
11-元
大德五年
1301
普陀山
潮音洞
禮朝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道場靈應
慰喻
非化現
非化現
童子(善財);數尊小佛
楊枝;碧玻璃盌
觀音(大士)
寶冠瓔珞;手執楊枝、碧玻璃盌
護法大神
〔光〕-祥光滿洞
張蓬山
官-集賢學士
無
成宗大德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釐山中。詣潮音洞,見大士相好,髣髴在洞壁閒。次至善財洞,童子忽現;頂上瑞雲中,復覩大士,寶冠瓔珞,手執楊枝,碧玻璃盌;護法大神,衞翊其前。良久,如風颺碧烟,漸消沒矣。祥光滿洞,如紫霞映月,現數尊小佛。作禮慰快而去。
禮朝音洞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童子(善財)
數尊小佛
楊枝
碧玻璃盌
觀音(大士)
寶冠瓔珞
手執楊枝、碧玻璃盌
護法大神
〔光〕-祥光滿洞
男
官-集賢學士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道場靈應/慰喻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禮朝音洞/慰喻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11-元/道場靈應/慰喻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11-元/潮音洞/官-集賢學士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11-元/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張蓬山 ♦ 舊志 ♦ - ♦ 016 |
|
17.曹立、劉仁本各見瑞相之一 |
曹立、劉仁本各見瑞相之一
11-元
致和元年
1328
普陀山
潮音洞
尋觀音
普陀洛迦新志
感通
徵驗
非化現
非化現
童子(善財)
無
觀音(大士)
白衣;瓔珞
童子(善財)
無
曹立
官-御史中丞
無
致和元年戊辰四月,御史中丞曹立承命降香幣,至洞求現。忽見大士現白衣相,瓔珞披體。次及善財洞,童子螺髻素服,合掌如生。適以候潮未行,再叩再現。而善財洞,大士亦在。童子鞠躬,眉目秀發。七寶瓔珞,明潔可數。羣從悉見之。
尋觀音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童子(善財)
無
觀音(大士)
白衣
瓔珞
童子(善財)
無
男
官-御史中丞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徵驗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徵驗/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觀音/徵驗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11-元/感通/徵驗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11-元/潮音洞/官-御史中丞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11-元/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曹立 ♦ 舊志 ♦ - ♦ 017 |
|
18.曹立、劉仁本各見瑞相之二 |
曹立、劉仁本各見瑞相之二
11-元
至正十五年
1355
普陀山
潮音洞
遊補陀
普陀洛迦新志
道場靈應
慰喻
非化現
非化現
大將軍身;羅漢身
無
觀音(大士)
無
無
無
劉仁本
官
無
至正乙未十月初六日,天台劉仁本督漕還。至普陀,見大士像於潮音洞,與人閒畫幀者無異。又見大將軍與羅漢身於洞口石壁上。一時羣眾所見,又各不同。
遊補陀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大將軍身
羅漢身
無
觀音(大士)
無
無
無
男
官
無
無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道場靈應/慰喻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補陀/慰喻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11-元/道場靈應/慰喻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11-元/潮音洞/官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11-元/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劉仁本 ♦ 《朱志》引《周志》 ♦ - ♦ 018 |
|
19.飯餉短姑 |
飯餉短姑
11-元
無紀年
1271-1368
普陀山
短姑道頭
禮普陀
普陀洛迦新志
示現
慰喻
女(嫗)
持簞
無
無
觀音(大士)
衣裾猶溼
無
無
短姑
庶民
無
相傳有嫂姑來山禮佛,虔持數年。至山,而姑天癸適臨,其嫂短之。姑亦慚恨,不敢入山,孤懣舟次。潮生路絕,饑不可得餐。須臾,見一嫗持簞相餉,屢投小石水中,款足至舟,致餉而去。姑甚異之,不知誰何也。久之,嫂禮佛還,訝姑受餓。姑曰:「頃一嫗已來飯我矣。」詰之,示以餉餘。嫂知是佛現身,反殿亟禱。瞻仰蓮座,則大士衣裾猶溼,遂名短姑道頭。在西南海岸,闊四五丈,長三十餘丈。小石自相零附,不築不甃,天然成步。暴風巨浪,衝激不散,真靈蹟也。又有七寶階,相傳大士欲從舟山築海堤通寺,為凡眾所衝,遂止。至今泥趾不壞,亦道頭類也。
禮普陀
女(嫗)
女性
持簞
無
無
觀音(大士)
衣裾猶溼
無
無
女
庶民
女子
短姑之嫂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慰喻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短姑道頭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禮普陀/慰喻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11-元/示現/慰喻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11-元/短姑道頭/庶民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11-元/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短姑 ♦ 舊志 ♦ - ♦ 019 |
|
20.慈相潮音示孔使 |
慈相潮音示孔使
12-明
洪武二年
1369
普陀山
潮音洞
禮朝音洞
普陀洛迦新志
示現
慰喻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觀音(大士)
慈相;金色;瓔珞
無
〔鼻〕-天香
孔信夫
官-漕使
無
明洪武二年春,漕使孔信夫榷鹽於昌國。王國英、薛國奇佐其行。夏四月,道經普陀洛迦山,作禮大士於潮音洞。慈相涌光,金色燦然;珠瓔寶珞之莊嚴,天香霞氣之芬郁。大眾仰觀,莫不歎異。
禮朝音洞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無
無
觀音(大士)
慈相
金色
瓔珞
無
〔鼻〕-天香
男
官-漕使
王國英、薛國奇
隨行者
無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慰喻靈應方向與類型>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潮音洞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禮朝音洞/慰喻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
<歷代的靈應性質>12-明/示現/慰喻歷代的靈應性質>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12-明/潮音洞/官-漕使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12-明/無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
|
孔信夫 ♦ 《蒲庵集》 ♦ - ♦ 0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