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Sky杜庫斯基   | 首頁 | 我的資料庫 | 登出
  資料庫: 佛寺志靈應故事    文獻集:
查詢: reset undo 捲到下一篇  捲到下個詞
顯示切換: TagRef DocMeta Comment Udef S <br/> pb lb
Query: .all
Matches: 80 
ContentComment
1.五髻仙人傳
漢明以前,聲教未至,臺山聖境,聞者尚希,況造者乎?當是時,五百里內,林木茂密,虎豹縱橫,五峯無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處,皆黃冠所居。每望五峯之間,祥光煥發,神燈夜流,皆以為神人之都。自古相傳,有仙人者,髮結五髻,衣挂三銖。或獨一無侶,或羣兒相逐,遊行五頂間。望之儼然,近之則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尋。或云周時即在此山,或云莫窮其始。後來人迹漸繁,其出漸少。當時黃冠目為素衣仙。及騰蘭開山後,遂不復現。《三晉異記》云:「無恤登常山,西瞻紫雲之瑞,疑鴈代間有王氣。因獵於五臺之阿,倏爾雲淡若水,見神人焉。衣素,容若金,儼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罷獵而返。」後《寶藏經》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 遊聖境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非化現 文殊(童子相) 五髻 三銖天衣 童子 〔光〕-祥光 〔光〕-燈光 黃冠 道士 《三晉異記》 《寶藏經》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仙境遨遊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仙境遨遊/五臺山(五頂間)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聖境/仙境遨遊 <歷代的靈應性質>01-春秋時期/示現/仙境遨遊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1-春秋時期/五臺山(五頂間)/無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1-春秋時期/《三晉異記》;《寶藏經》
 
2.貧女乞齋傳
元魏大孚靈鷲寺,每春三月設無遮齋,不簡道俗,不別貴賤男女乞兒,悉令飽足。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有貧女,莫知所從,攜抱二子,一犬隨之。身無餘資,翦髮以施。未遑眾食,告主僧曰:「吾有急務,遽就他行,請先分我食。」僧可之,與饌三分,意令二子俱足。女曰:「吾犬亦當得食。」僧勉強與之。女曰:「我腹有子,更須分食。」僧怒曰:「汝求僧食無厭!在腹未生,若為須食?濫饕之心乃至此乎!」貧女被訶,即說偈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三界無著處 致使阿師嫌 即踊身虛空,化菩薩相;犬為獅子,兒為二天童子,雲光縹緲。復說偈曰: 眾生學平等 心隨萬境波 百骸俱捨盡 其如憎愛何 時會千人,悲泣向空曰:「大聖,願示平等法門,我等奉行。」空中偈曰: 持心如大地 亦如水火風 無二無分別 究竟如虛空 會主自恨不識真聖,取刀欲剜其目,眾遮乃止。即以貧女所施之髮,於身起處建塔供養。萬曆初,主僧圓廣重加修飾,塔下掘得聖髮數綹,其色如金,視之不定。塔在大塔院寺東側。 齋會(無遮齋) 女(貧女) 孕婦 童子 文殊菩薩髮(貧女施金色聖髮) 文殊(菩薩相) 未提及 獅子 童子 〔光〕-雲光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訓誡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五臺中心區-(大孚靈鷲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齋會(無遮齋)/訓誡 <歷代的靈應性質>02-北魏/示現/訓誡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2-北魏/五臺中心區-(大孚靈鷲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2-北魏/無
 
3.三沙彌見聖傳
元魏大孚靈鷲寺,有三沙彌,聞山多仙靈,相與裹糧而訪。深林大壑,靡幽不至。餱盡不歸,採葉而食,誓以覩聖為期。遊三月,偶息樹下,有大人沿嶺而來,身黑如漆,而有光明。沙彌跪遮其前,曰:「聖者,願遺道術。」其人大罵,排突而去。沙彌追之數里,見石窟即投入焉。沙彌相與坐於窟傍,忽見雲間,飄然而下,乃一丈夫。顏色鮮白,招三沙彌,同入穴中。入數十步,視之,碧琉璃色,廣大穹窿,懸明月珠,光逾皎日,中有數十寶窟。沙彌從丈夫乞道術。丈夫與之盌酒,曰:「飲之得度。」沙彌不受,曰:「師有戒誨,不得飲酒。」丈夫曰:「汝既不飲,仙不可得。」沙彌欲辭歸。丈夫曰:「天色已晚,留此一宿。」三人各宿一窟,以女子事之。各念求仙未得,反遭魔妖,遂各潛出。既出,已行數十里,有天童飛來曰:「大師見汝奉戒堅貞,故以神藥贈之。」人各一莖,其色如玉。食已,飄然而舉。歸而辭師,未知所往。 求仙 男(丈夫) 顏色鮮白 黑仙人 仙女 童子(天童) 石窟(碧琉璃寶窟) 明月珠 仙酒 神藥 未現 未現 未現 丈夫乘雲而下 奉戒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成仙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成仙/五臺中心區-(大孚靈鷲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求仙/成仙 <歷代的靈應性質>02-北魏/感通/成仙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2-北魏/五臺中心區-(大孚靈鷲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2-北魏/奉戒
 
4.明勖值聖傳
高齊釋明勖,定州人,少懷倜儻,志概嶷峻。嘗閱《華嚴》,知清涼乃文殊所居,遂負笈來遊。深林幽谷,靡不詢歷。偶值異僧,容貌甚奇,乃相作禮,各云大聖,願度愚蒙。俱困良久,始問方來,各言所居。勖遂不疑,欣得同志,相隨三日。至東臺半麓,見一敝屋,中有數僧,容貌鄙陋,威儀疎野,勖意慢之。日色已曛,遂就寄宿。中夜,伴僧疾作,困篤難堪,呻吟至旦,臭穢莫近。伴謂勖曰:「我病且沈,汝當先行,勿相滯也。」勖曰:「吾遊禮畢,當復相顧。」遂辭而去。離庵數步,忽聞其後錚然有聲。回顧宿庵,倏焉俱失,方悟聖為。自慨愚暗,崩號痛絕,幾至滅身。懇求旬餘,更無所見。既歸,白之耆宿。耆宿曰:「公之罪有二焉:見僧生慢、伴疾棄行。由斯雖入聖叢,如隔山岳也。」勖承斯誨,終身持敬,以事病為行焉。 尋文殊 僧(異僧) 容貌甚奇 僧人 未現 未現 未現 〔聲〕-清脆聲(錚然有聲) 《華嚴》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訓誡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東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訓誡 <歷代的靈應性質>03-北齊/感通/訓誡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3-北齊/東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3-北齊/《華嚴》
 
5.西來化僧傳
宇文周時,有梵僧自天竺來,云禮迦葉佛說法處及清涼山文殊住處。適關西僧道信等數十人隨來,至菩薩頂。中夜入火光三昧,現文殊像,夜盡方殞,了無遺物。隨者乃知文殊化身也。 禮文殊 僧(梵僧) 未提及 文殊(文殊像) 未提及 未提及 〔意〕-入火光三昧 道信(等數十人) 火光三昧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中臺-菩薩頂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禮文殊/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4-北周/示現/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4-北周/中臺-菩薩頂/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4-北周/火光三昧
 
6.道明入聖域傳
宇文周娑婆寺僧道明,志業禪觀,探求聖境,攜一沙彌至東臺東花林山。入谷,偶聞仙藥奇香,顧之,見石臼,方搗藥訖。謂其徒曰:「吾求聖境日久,彷彿在茲矣。」蹢躅間,忽二丈夫,深林而出,形容光偉,師即稽首求度。丈夫曰:「且止,待我白眾。」有頃,一人來招,謂沙彌曰:「汝且勿隨,恐觸清眾。」沙彌強隨,行數十步,忽見茂林清泉,名花異果,堂閣殊麗,儼若天宮。清眾穆穆,具大人相,瞻仰無厭。有一長者,顧謂師曰:「此眾真實,安容繁瑣?汝速送沙彌出,更來就座。」師如命。方出數步,回首俱失,唯見山麓焉。師徒歎恨而歸。古云:「修安樂行者,不將沙彌;修遠離行者,不帶眷屬。恐妨白業,難預聖流。」其見於此乎! 尋聖境 僧(長者) 大人相 男人(二丈夫) 仙藥 未現 未現 未現 〔境〕-天宮仙境 沙彌 安樂行 遠離行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入聖境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入聖境/東臺-花林山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聖境/入聖境 <歷代的靈應性質>04-北周/感通/入聖境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4-北周/東臺-花林山/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4-北周/安樂行;遠離行
 
7.高節見海雲傳
隋高節,并州人。學語之歲,稱「南無佛」,他語不道。年十七,忽厭塵勞,志求解脫。父母以其不勤業,亦欲捨之。一日辭親,由代郡入臺山,不避蟲獸,志入幽深。於北臺後谷,見一頭陀,苫茅為居,草根木葉以為其食。節見即喜,生難值想。長跪,願得度脫,隨師執待。僧曰:「汝能食我食,而後得度。」節即採葉而食,汲泉而飲,居數日,初無厭難。復欲求度。僧曰:「能誦《法華》而後得度。」節經七夕,《法華》成誦,復欲求度。僧曰:「汝能攝念,一坐七日,必當得度。」節即飽食木葉,澗漱已,一坐七日。起已,但覺身心輕利,法喜無量。長跪白師曰:「至哉大師,我得法力,願以大慈,度我出家。」僧曰:「我年老矣,不能令汝至道,今長安開度,汝可速往。彼有臥輪禪師,汝當依之。」節曰:「請和尚道號,弟子受持。」師曰:「我名海雲,汝善受持。」節求度不遂,泣拜而去。至長安,乃詢輪所而往見焉。輪問所來,答曰:「弟子自臺山來,和尚遺語,今故投師。」輪曰:「汝和尚名誰?」答曰:「我師海雲。」輪大驚曰:「海雲,即《華嚴經》中善財所參第三知識。非萬劫積德,莫能一遇。汝棄此大聖,而來從我,何其悞也!」節方悟,恨不碎身。遙望五臺,猶希再覩。辭輪而返,及至舊處,唯存荒麓焉。 修行 僧(頭陀) 老人 海雲比丘 老年人 行者 臥輪禪師 《華嚴》 《法華》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北臺-後谷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修行/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5-隋/感通/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5-隋/北臺-後谷/行者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5-隋/《華嚴》;《法華》
 
8.解脫和尚見聖傳
隋解脫和尚,代州邢氏子。丱歲辭親,於臺山昭果寺披剃。及具戒,從抱腹山志昭禪師學出世道。昭深器之,一日告眾曰:「解脫禪學冲明,非爾曹所及,勿同常輩令執役也。」未幾,返昭果,晝誦大乘,夜則禪觀。嘗於東臺麓見草衣比丘,跏趺石上。即前叩首,曰:「欲求文殊,乞為指示。」比丘指金蓮花,解脫顧之,比丘即失。脫於石畔,哀慕頂禮,日夜無息,精苦彌勵。久之,於臺麓間再覩比丘,於圓光中現半身,語曰:「夫解脫者,當求諸己,而由人乎?」言訖不見。於是,狂機頓歇,深契無生,得大法喜。即發願言:「我得此法,不應獨善,願與一切含靈共之。」說是語已,即入三昧。於三昧中諸佛即為現形,說偈言: 諸佛寂滅甚深法 曠劫修行今乃得 汝能開曉此法眼 我等諸佛皆隨喜 解脫問曰:「寂滅之法,若為可說,得教人耶?」諸佛報曰:「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法性,一切無所見。」州牧請師適州傳戒,事畢,東歸。途中日暮,自念不得燒香供養,踧踖慙愧。忽聞空中聲曰:「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雲布。諸佛聞此香,時復來相度。汝今勤精進,終不相疑悞。」自爾德雲彌布,法澤普霑,參玄之士,罔不就焉。得成禪業者十餘人。盛化五十餘年,後莫知所終。 尋文殊 僧(比丘) 草衣 諸佛現形 未現 未現 未現 〔光〕-圓光半身像 〔意〕-入三昧 〔光〕-諸佛現形說偈 〔聲〕-空中聲曰 大乘 禪觀 無生 三昧 法眼 方便智 法性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東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5-隋/感通/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5-隋/東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5-隋/大乘;禪觀;無生;三昧;法眼;方便智;法性
 
9.杜順和尚傳
唐法順和尚,長安萬年杜氏子,亦稱「杜順」。如晦,族長也。少為隋文帝欽重,給月俸供之。有病者,師對之危坐,少頃,即瘉。或生而聾者,順召之與言,耳即聰。或生而啞者,順就之與語,即能言。或狂而顛者,順使人領住,向之禪定;少選,彼即得心,謝而去。又嘗臨溪,隨侍者懼不可濟,順率同涉,水即斷流。其神迹類如此,而順隤然,初不以介意。尤邃《華嚴》宗旨,帝素敬重之,嘗引入宮禁,導迎善氣。妃主戚里諸貴奉之,有如生佛。唐太宗召謂之曰:「朕苦勞熱,師之神力,何以蠲除?」師曰:「聖德御宇,微恙何憂?但須大赦,聖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錫號曰「帝心」。作《法界觀門》,專弘《華嚴》。弟子智儼尊者,傳其教,是為三祖。弟子智冲,辭往五臺,禮文殊去。師以緘而付之,曰:「若見文殊,當開視之。」及至臺山,深林幽谷,罔不悉至。偶見山叟,語冲曰:「子奔馳憔悴,欲何求耶?」冲曰:「求見文殊,未知何在?」叟曰:「文殊久化長安,未歸,此何求耶?」冲曰:「為誰是也?」叟曰:「法順和尚是也。」冲方旋踵,老人即隱。開緘視之,有偈云: 遊子漫波波 臺山歷土坡 文殊祇這是 何更問彌陀 冲急歸長安,順已遷化焉。時貞觀十四年五月也。 尋文殊 僧(杜順和尚) 未提及 老人(山叟) 未現 未現 未現 療癒 智儼 智沖師 《華嚴》 《法界觀門》 文殊 彌陀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五臺山(臺山)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五臺山(臺山)/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華嚴》;《法界觀門》;文殊;彌陀
 
10.波利入金剛窟傳
唐佛陀波利,北印度罽賓國人。亡身徇道,徧探靈迹。及聞震旦有文殊住處,遠涉流沙,特來禮謁。以儀鳳元年達此土。至臺山南,躡虒陽嶺。俛仰之間,林木干雲,名花帀地。翹首五峯,生大欣慰。五體投地,向空白云:「如來滅後,眾聖潛靈,唯大聖文殊師利大悲無盡,於此山中激引羣生,教諸菩薩。某痛恨生遭世難,不睹聖容。遠涉流沙,故來瞻禮。伏望大慈令我暫識真容,聊接慈語。」言已,悲泣,向山頂禮。忽見老人,自谷中出,作婆羅門語,謂波利曰:「汝謂情存至道,遠訪聖蹤。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滅眾生重惡業垢,汝持來否?」波利答曰:「貧道直來禮謁,不將經來。」 老人曰:「既不將經,徒來何益?縱見文殊,豈能識之?汝當速返,取此經來,利濟此土多苦眾生,即是面見諸佛,親奉供養。豈一文殊不能見哉?」波利聞已,不勝忻慶,禮老人足。未舉頭頃,忽然不見。悲喜交切,倍更虔誠。畢志捐生,復還西土,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於弘道元年回至長安,具事上聞。高宗大悅,命日照三藏與波利參譯。已而上賜波利絹三千疋,經留於內。波利泣奏曰:「貧道委命取經,為濟羣品,非以富貴也。願陛下開一視同仁之心而流布焉。」上閔其志,乃留唐本,還其梵文。波利將詣西明寺,與沙門正順等再譯。譯訖,波利持其梵本,往詣五臺山,入金剛窟,竟不復出。或云,既入窟已,見光網莊嚴,聖真穆穆;顧同行在外,復出招之。未旋踵間,聖境即失,唯山穴存焉。波利遂於巖畔坐脫。其〈尊勝呪〉盛行於世。《華嚴》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刹自在。」故知金剛窟者,誠不可以聖凡境界而思議也。若波利入而不出,則是諸聖化身,權彰斯應耳。既出而坐脫,則謝斯凡累,入彼聖流矣。 尋文殊 老人 未提及 未現 未現 未現 唐高宗 日照三藏 沙門正順 皇帝 婆羅門語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華嚴》 〈尊勝呪〉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訓誡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北臺-金剛窟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訓誡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訓誡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北臺-金剛窟/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婆羅門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華嚴》;〈尊勝呪〉
 
11.普明見聖授長松傳
唐釋普明,濟州趙氏子。始剃,依泰山靈巖寺。欣聞清涼,荷錫來遊,於南臺之北,鑿龕修業。有異僧時來,相與言論。每言煩惱未伏,生死莫度,言辭激切。周旋久之,但云「努力」。偶羣賊至,明意坦若,無懼無惜。僧至,明向言之,僧稱:「善焉」。後有猛虎,哮吼而入,明亦自若。虎去,僧至,明復白之,僧大嘉歎,復言「努力」。無何,風雪駛飄,俄深數尺,寒凜倍常。暮,有女子,儀若婉妍,凍色苦甚,求寄室中,憫而許之。女衣疎薄,更深寒逼,呻吟轉劇,求寄禪牀,明初不許。夜半聲絕,明起撫之,身冷氣微,恐致隕命。引使登牀,解衣覆之。有頃,更觸,煖滑無喻,慾情瞥起,如火之熾。方欲就之,女已下牀。以手援之,倏焉而失。明於是身肉綻爛,眉鬚墮落,痛不可言,悔責無地。日夜哀泣,懺謝往愆。如是辛勤,俄經三月。聞空聲曰:「汝無禪行,不可度脫,當服長松,除患得仙。」明雖慶躍,自恨不知長松所在。彌加懇惻,復經七日,空聲報曰:「長松在汝庵前,狀色若何。」明依言取服,身瘡即瘉,神氣輕明。時永昌元年八月,辭其友,具陳往事,羽化而去。 修行(鑿龕修業) 僧(異僧) 未提及 群賊 猛虎 女子 長松仙藥 未現 未現 未現 〔聲〕-空聲 禪行 羽化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成仙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成仙/南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修行(鑿龕修業)/成仙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示現/成仙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南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禪行;羽化
 
12.無著入金剛窟傳
唐無著,永嘉董氏子。天姿穎拔,雄毅不羣。年十二,依本州龍泉寺猗律師披剃,誦大乘經數萬偈。天寶八年,以業優得度。二十一歲,始紹師業。既精毗尼,即詣金陵牛頭山忠禪師咨決心要,孜孜禪學,不廢寸陰。忠謂著曰:「汝以聰明之咎,與理斯隔。若無此咎,且喜痛快。三世諸佛,於眾生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幻翳若除,虛空本淨。」著於言下,頓開法眼。自是,倦遊湖海,志慕林泉。大曆二年夏,抵清涼山,憩華嚴寺,跏趺於經樓前,禪寂三日。後夜見白光,自東北來,照無著頂,久而方隱。著但覺身心清涼,得大法喜。陵晨思光來處,東北而行。至樓觀谷口,心思聖境,禮數百拜,跏趺小寐。聞叱牛聲,驚覺,見一老人,弊巾苧服,牽牛而行,至無著前。著拜問曰:「老宿自何來?」 曰:「山中丐糧來。」 著曰:「家居何所?」 答曰:「在此谷中。」 老人曰:「子欲何往?」 答曰:「欲入金剛窟,不得門路。」 老人曰:「且就吾家少息啜茶。」無著從之,北行五十步許,抵門闔。老人呼:「均提」,有一童子,啓扉接牛。老人延無著入,其地平正,淨琉璃色,堂舍臥具,非世所有。坐次,老人問曰:「子從何來?」 答曰:「南方。」 曰:「將得好念珠否?」 答曰:「有粗珠耳。」 老人曰:「請拈出看。」無著度珠與老人。老人曰:「將你自家的來。」 著曰:「是我所有。」 老人曰:「若是汝有底,爭從南方來?」童子捧二玻璃盞,盛滿酥蜜,一奉無著,一奉老人。老人舉盞問著曰:「南方有這箇麼?」 著云:「無。」 老人云:「無這箇,將甚麼喫茶?」著無對。老人復問曰:「彼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又問:「多少眾?」著曰:「或三百五百。」 無著卻問老人:「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老人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又問:「多少眾?」 老人曰:「前三三與後三三。」無著無語。老人復問:「常事何業?」 答曰:「般若熏心,不得其要。」 老人曰:「不得是要。」 又問:「汝初出家,志求何事?」 答曰:「欲期佛果。」 老人曰:「初心即得。」 復問:「汝年幾何?」 答:「三十一歲。」 老人曰:「三十八歲,福必至矣。今於此地,徐徐而行,無自傷足。吾倦欲眠,汝請歸去。」 著曰:「日色將晡,乞留一宿。」 老人卻之曰:「汝有兩伴,此是執處,故不應住。」 著曰:「我本無伴,亦無戀著。」 老人曰:「汝既無戀,何求住此?既有戀求,豈非伴乎?」 又曰:「汝持衣否?」 答曰:「受具已來,常持衣鉢。」 老人曰:「夫沙門無難,不得捨衣,好去。」 無著拜辭曰:「今有所疑,敢問大德,濁世眾生,善根輕尠,當何所務,即得解脫?」老人即為說偈曰: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恆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 一念靜心成正覺 說偈已,令童子送無著出。無著問童子曰:「適來主人道,前三三與後三三,是多少數?」童子曰:「金剛背後的。」無著罔措。著揖辭,復問金剛窟所在?童子回指云:「這箇是般若寺。」無著回顧,童子與寺俱失。但見山色蒼蒼,長林鬱鬱,悲愴慕戀,彷徨久之。忽覩慶雲四布,上有圓光,若懸鏡然。多菩薩影,隱映於中。及有藻甁、錫杖、蓮華、師子之狀。著不勝悲喜,移時乃空。無著感慨,遂成一偈。偈曰: 廓周沙界聖伽藍 滿目文殊接對談 言下不知開何印 回頭祇見舊山巖 說偈已,尋路至華嚴寺,具述其事,厥後立化於金剛窟前。雪竇題云: 千峯盤曲色如藍 誰謂文殊是對談 堪笑清涼多少眾 前三三與後三三 尋聖境(金剛窟) 老人 弊巾苧服 童子(均提童子) 淨琉璃地 玻璃盞 酥蜜 喫茶 未現 未現 未現 〔光〕-雲上圓光 〔光〕-菩薩影 〔光〕-澡瓶狀 〔光〕-錫杖狀 〔光〕-蓮華狀 〔光〕-獅子狀 〔境〕-般若寺聖境 大乘經 末法 戒律 般若 佛果 初心 法華經偈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入聖境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入聖境/北臺-般若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聖境(金剛窟)/入聖境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示現/入聖境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北臺-般若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大乘經;末法;戒律;般若;佛果;初心;法華經偈
 
13.李靖射聖傳
唐鴈門太守李靖,其在京時,先亦尚釋。後見僧犯非法,即怒,志滅其教。及任代,大廢佛寺。因獵,縱馬中臺之野,見僧與婦共浴於池,靖大怒,援弓射之。望之,袒一肩,東南而去。追之數步,不及,追至真容院,見文殊、普賢二像,帶其箭。靖乃悔泣,禮謝而去。 滅教 袒一肩 婦女 文殊像、普賢像 未現 未現 未現 〔變形〕-文殊、普賢二像 官-雁門太守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訓誡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訓誡/中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滅教/訓誡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示現/訓誡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中臺/官-雁門太守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無
 
14.神英入法華寺傳
唐神英,滄州韓氏子,丱歲得度,操越松筠,志奪金石。及壯,依南岳神會大師,咨出世道。久之,一日公謂英曰:「汝緣在北,清涼聖地,好建法幢,勿滯此也。」英承誨北遊。開元四年,至臺山,憩華嚴寺。一日齋後,獨遊西林,披雲深入,忽覩一寺,額曰「法華院」。英既入循禮,中有多寶佛塔一座,珠玉為飾,縹緲入雲;龕室鈴幢,不可稱數;光明四達,燒諸天香。後有仁王殿,黃金為瓦,琉璃為壁,棟梁椽柱,悉是異寶。中設文殊形像,目髮紺青,身紫金色。其諸法堂僧舍,窈窕深邃,莫能徧探。僧儀光偉,各默不語。英念欲依清眾修行,未知可否,叩問執事。執事可之,曰:「汝有衣鉢,可即持來。」英回取衣鉢,復尋其寺,了無所見,唯林木焉。英悲歎發願,誓終於此。遂於其處,建法華院。今則破瓦頹垣,無復存者矣。 遊五臺 未化現 未化現 未化現 僧人(光偉諸僧) 僧人(執事僧) 法華院 多寶佛塔 黃金瓦 琉璃壁 仁王殿 文殊像 未現 未現 未現 〔境〕-法華院聖境 神會 法幢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入聖境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入聖境/南臺-法華院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遊五臺/入聖境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示現/入聖境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南臺-法華院/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法幢
 
15.道義入金閣寺傳
唐道義,江東人,受業衢州龍興寺。神清骨秀,風彩動人。開元二十四年,與杭州僧普守,同遊五臺,於清涼寺挂囊。二人同訪聖迹,東北行數里。道義自恨生逢季運,眾聖隱伏,唯此臺山,靈迹不泯。故洪纖隱顯,咸露真機,金相玉毫,每出常境。塵勞既重,永隔聖真,如是思惟,忽增悲愴。遙空叩首,日夜忘疲,一心正念,物我兼忘。探尋數月,志行彌堅。二人同至南臺西北嶺畔,見一老僧,神彩嚴峻,鬚髮皓然,乘白象循嶺而來。二人避路稽首,象行如風,倏然而過,舉首杳然,莫知所向。適欲追尋,寒風驟起,歸宿清涼寺。明日復尋嶺上,見乘象老僧拄杖而來,謂義曰:「汝可急行,及中齋也。」 義叩首曰:「師欲何往?」 老僧曰:「太原韋尹家齋,汝勿遠去,待回相邀。」義禮起不及瞻,遂遠沒焉。義與伴至齋所,果預僧食。義竊驚怪,謂伴曰:「此事切勿輕泄。」伴僧以為山境變怪,亦不介意。二人徐出僧堂,經行林中。伴僧前行,義念老人所誨,徐行待之。忽見童子,黃衫麻履,自東林出。至道義前,合掌曰:「我名覺一,奉和尚命,請衢州義闍黎喫茶。」義欲呼伴,望之不見,遂隨童子。東北宛轉百餘步,忽見金橋,義即隨登。舉首望之,大寺一區,三門,堂殿、僧舍、垣牆,普皆金色。中有飛閣三層,金燄騰輝,眩神奪目。唯地乃碧琉璃成。義瞻仰不暇,六情眩亂,神志若失。即起志誠,稱「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住心正念,神思乃定。即隨童子入東廂第一院,見乘象老僧,坐金繩牀,云:「闍黎來耶?」義具威儀,禮畢,長跪不起。老僧命童子扶起,設小座令坐。義問訊曰:「和尚赴齋,道路無難否?檀越至誠否?去路尚遙,還何速耶?」老僧答曰:「善哉闍黎!道路無難,檀越誠信,道本非遠,返亦無速。」又問:「和尚,常說何法教人?」答曰:「春樹彌陀佛,秋花觀世音。」又問:「此中為娑婆耶?是淨土乎?」老僧以白拂擊牀一下,云:「闍黎會麼?」 義云:「不會。」老僧云:「你不會的,為娑婆耶?是淨土乎?」 義云:「某甲適來遊山,唯見丘陵草樹;今見此處金玉樓臺,是以淨穢不決,聖凡莫辨。」老僧曰:「闍黎豈不見道,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汝但分別見盡,聖凡安寄。」言畢,童子即將茶藥與 義啜,香美清奇,非世間味。食已,但覺諸根輕明,快樂無喻。茶畢,命童子引令參堂。歷十二院,及大食堂,徧觀聖眾,或論法義,或坐默然,威儀穆穆,望之儼然,曾不知幾百千眾!參畢,道義私念同伴前去,不得參預聖會,出門欲招之。數步回首,即失其境。悲號躃地,五內欲裂。伴僧尋至詢之,具言所見,歎恨而歸。後人於此地建金閣寺焉。 尋文殊 僧(老僧) 神彩嚴峻 鬚髮皓然 白象 童子(覺一童子) 僧人(諸僧) 喫茶 金橋 飛閣 碧琉璃地 金繩床 未現 未現 未現 〔境〕-凡聖同居土 〔味〕-香美茶藥 普守 娑婆 淨土 凡聖同居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入聖境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入聖境/南臺-金閣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入聖境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入聖境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南臺-金閣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娑婆;淨土;凡聖同居
 
16.李長者見聖授道傳
唐長者李通玄,嘗遊五臺,於善住院逢異僧,授以《華嚴》大旨。將晚,僧取別。長者曰:「天色既暮,師欲何適?」僧指北峯頂。其行飄然,若御風,長者追之不及。至夜,望峯頂,火光亙天。詢寺主,主以為野燒。長者念異僧適彼,此必神光,非火也。即曳杖而登,無敢隨者。至頂,見火更熾,周方里許。視其中,樹紫金幢,見先異僧坐其下,帝冠者,數百圍繞。梵音雄朗,其語難解。長者心念:「設我投中,得覲聖者,燒身無憾。」即踊身投入,頓覺清涼,法喜無量。方趨前作禮,奄然忽空。長者即於是處,一坐三日,而後下山。至西谷口,見數童子,眼光外射,天衣飄颻,乘風而過。長者稽首。童子曰:「疇昔之夜,投身於吾師光中者,非子耶?」長者曰:「然。」即問曰:「仁者師為誰耶?」童子曰:「吾師妙德耳。」長者欲挽衣隨之。童子曰:「汝宿願弘經,何得忘卻?」言已,杳然飛去。長者自念大士授旨,欲造論,釋大經。見此地太寒,遂南徙盂陽之方山,鑿巖為龕居之,造論。柏葉和棗作餠如錢,日食七枚,時稱「棗柏大士」。口出光以代燭,嘗感猛虎駝經,仙童汲水。論成四十卷,及《決疑論》並行於世。開元二十八年春,於方山石室禪寂而化。 尋聖者 僧(異僧) 未提及 童子 帝冠者 紫金幢 文殊(異僧) 未提及 未提及 〔光〕-火光 〔火〕-投火中 〔光〕-口出光 居士 《華嚴》 《決疑論》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北臺-北峰頂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聖者/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北臺-北峰頂/居士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華嚴》;《決疑論》
 
17.法雲求慧傳
唐法雲,雁門趙氏子。受質淳善,毀譽淡然。及就學,癡鈍無記。年十二,父母送禮五臺華嚴寺淨覺為師,拾薪汲水,初不憚勞。年三十六,誦習未能,眾以其愚,呼為「牛」。雲一日自恨愚質,久生何為?時方大雪,跣足禮臺,一心持念文殊師利,願求大聖,開決心眼。如是而行,寒不知衣,食不知味,內不知身,外不知物,唯聖是求。逢人即問文殊住處,既徧五峯,了無所見。至寺求食,其志增銳,如迷如醉。復至東臺,見老人曝火,即叩問曰:「大德,文殊住何處?」老人云:「汝問他何為?」雲曰:「我生愚鈍,乞為開明。」老人云:「那羸頹百拙漢,汝不須見他好。」雲以為狂,遂趣北臺。既至,見先老人,擁雪而坐,心生希有,以為真文殊也。趣前叩首,以凍餒馳困,倒地不起,口吐血團,忽若夢寐。見先老人語曰:「汝於往生,曾作法師,貪他利養,秘悋佛法,以是因緣,墮牛類中,愚無所知,償他宿債。持法力故,今得人身,復預僧數。慳法餘業,故無誦習。」老人即以鐵如意鉤,斲出心藏,令其視之,宛若牛心。於天井洗蕩,復與安之,叱云:「起起!」於是忽醒,無所痛恙,徧體汗流。更覓老人,竟不復見。但見祥雲驟起,輭風拂衣;仰視天際,圓光若鏡,見先老人,坐蓮華上,晃焉而沒。法雲從此,往世所持經論宛然記憶,如獲舊物。終身行道,如救頭然。一夕,繞育王塔,至三更,見白光如水,自北臺連接鷲峯。中現天閣,寶色燦爛,額曰「善住」。時開元二十三年春,辭眾而終。 尋文殊 老人 未提及 鐵如意鉤 牛心 育王塔 善住天閣 文殊(老人) 圓光中坐蓮華上 未提及 〔夢〕-夢中換心〔光〕-圓光若鏡 〔境〕-善住天閣,寶色燦爛 念文殊名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變形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變形/北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變形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變形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北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念文殊名
 
18.法照入竹林寺傳
唐釋法照,不知何許人。大曆二年,棲止衡州雲峯寺,勤修不懈。於僧堂內粥鉢中,忽睹五彩祥雲,雲內現山寺。寺之東北五十里已來,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入可五里,有寺,金榜題云「大聖竹林寺」。雖目擊分明,而心懷隕穫。他日齋時,還於鉢中五色雲內,現其五臺諸寺。盡是金地,無有山林穢惡,純是池臺樓觀,眾寶莊嚴。文殊一萬聖眾而處其中。又現諸佛淨國。食畢方滅。心疑未決,歸院問僧,還有曾遊五臺山已否?時有嘉延、曇暉二師言:「曾到。」言:「與鉢內所見,一皆符合。」然尚未得臺山消息。暨四年夏,於衡州湖東寺,內有高樓臺,九旬起「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未時,遙見祥雲彌覆臺寺。雲中有諸樓閣,閣中有數梵僧,各長丈許,執錫行道。衡州舉郭咸見彌陀佛,與文殊、普賢一萬菩薩俱在此會。其身高大,見之者皆深泣血設禮,至酉方滅。照其日晚,於道場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師先發願往金色世界,奉覲大聖,今何不去?」照怪而答曰:「時難路艱,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無留難。」言訖不見。照驚入道場,重發誠願,夏滿約往前,任是火聚冰河,終無退衄。至八月十三日,於南嶽與同志數人,惠然肯來,果無沮礙。則五年四月五日到五臺縣,遙見佛光寺南,數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果如鉢中所見,略無差脫。其夜四更,見一道光,從北山下來射照。照忙入堂內,乃問眾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有僧答言:「此大聖不思議光,常答有緣。」照聞已,即具威儀,尋光至寺東北五十里間,果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一石門。見二青衣,可年八九歲,顏貌端正,立於門首。一稱「善財」,二曰「難陀」,相見歡喜,問訊設禮,引照入門。向北行五里已來,見一金門樓。漸至門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一如鉢中所見者。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華樹充滿其中。照入寺,至講堂中,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之座,說法之音,歷歷可聽。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無數菩薩圍繞。照至二聖前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以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是語已,時二大聖各舒金手摩照頂,為授記別:「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已,時二大聖互說伽陀。照聞已,歡喜踊躍,疑網悉除。又更作禮,禮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詣諸菩薩院,次第巡禮。」受教已,次第瞻禮,遂至七寶果園。其果纔熟,其大如盌,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造大聖前,作禮辭退。還見二青衣,送至門外。禮已,舉頭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記,至今存焉。復至四月八日,於華嚴寺西樓下安止。洎十三日,照與五十餘僧,同往金剛窟,到無著見大聖處,虔心禮三十五佛名。照禮纔十徧,忽見其處廣博嚴淨,琉璃宮殿,文殊普賢一萬菩薩及佛陀波利,居在一處。照見已,惟自慶喜,隨眾歸寺。其夜三更,於華嚴院西樓上,忽見寺東山半有五聖燈,其大方尺餘。照呪言,請分百燈歸一畔,更分如願。重謂分為千炬,言訖便分千數,行行相對,徧於山半。又更獨詣金剛窟所,願見大聖。三更盡到,見梵僧,稱是佛陀波利,引之入聖寺。語在《覺護傳》即《佛陀波利傳》。至十二月初,遂於華嚴寺華嚴院,入念佛道場,絕粒要期,誓生淨土。至於七日初夜,正念佛時,又見一梵僧入乎道場,告云:「汝所見臺山境界,何故不說?」言訖不見。照疑此僧,亦擬不說。翌日申時,正念誦次,又見一梵僧,年可八十,乃語照曰:「師所見臺山靈異,胡不流布,普示眾生,令使見聞,發菩提心,獲大利樂乎?」照曰:「實無心秘蔽聖道,恐生疑謗故,所以不說。」僧云:「大聖文殊,現在此山,尚招人謗,況汝所見境界?但使眾生見聞之者,發菩提心,作毒鼓緣耳。」照聞斯語,便隨憶念錄之。時江東釋慧從,以大曆六年正月內,與華嚴寺崇暉、明謙等三十餘人,隨照至金剛窟所,親示般若院立石標記。於時徒眾,誠心瞻仰,悲喜未已,遂聞鐘聲,其音雅亮,節解分明。眾皆聞之,驚異尤甚,驗乎所見不虛。故書於屋壁,普使見聞,同發勝心,共期佛慧。自後,照又依所見化竹林寺題額處,建寺一區,莊嚴精麗,便號「竹林」焉。又大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與弟子八人,於東臺 覩白光數四。次有異雲靉靆,雲開見五色通身光,光內有圓光紅色,文殊乘青毛師子,眾皆明見。乃霏微下雪,及五色圓光,徧於山谷。其同見弟子純一、惟秀、歸政、智遠,沙彌惟英,優婆塞張希俊等。照後篤鞏其心,修鍊無曠,不知其終。絳州兵掾王士詹述聖寺記云。此傳,因舊志所載失實,故錄《高僧傳》三集「感通篇」文。 尋文殊 老人 未提及 童子(善財童子) 童子(難陀童子) 彌陀 文殊 普賢 菩薩(萬菩薩) 僧人(梵僧) 僧人(佛陀波利) 大聖竹林寺 寶塔 黃金地 流渠華樹 七寶果園 金剛窟 琉璃宮殿 文殊(菩薩相) 未提及 菩薩萬餘 青毛獅子 〔光〕-缽中影像 〔光〕-五聖燈 〔光〕-白光數四 〔光〕-五色通身光 〔光〕-圓光紅色 〔光〕-五色圓光 嘉延 曇暉 釋慧從 崇暉 明謙 純一 惟秀 歸政 智遠 惟英 張希俊 居士 諸佛淨國 五會念佛 金色世界 念佛 觀佛 一切種智 般若波羅蜜 願力 授記 無上正等菩提 淨土 《覺護傳》(佛陀波利傳) 《高僧傳・感通篇》 <靈應方向與類型>感通/入聖境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入聖境/南臺-佛光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尋文殊/入聖境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感通/入聖境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南臺-佛光寺/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諸佛淨國;五會念佛;金色世界;念佛;觀佛;一切種智;般若波羅蜜;願力;授記;無上正等菩提;淨土;《覺護傳》(佛陀波利傳);《高僧傳・感通篇》
 
19.三昧姑傳
唐三昧姑,未詳所從。大曆間,居華嚴嶺,一坐靜室,七日乃起,故有「三昧」稱焉。能驅使鬼神,呼遣禽獸,穿林開道,以通四達。力洞無畏,其行如風。入雲代行乞,朝去暮歸。大開社火,廣濟饑寒。遊禮之人,由是浸廣。唯一粥釜,自把杓柄,人無多寡,悉令飽足而去。一日禪寂,不及把杓,粥食將盡,弟子白之:「粥盡柰何?」姑往攪之,曰:「孰道盡耶?」粥復盈釜。常告遊禮者曰:「諸人諸人,三界沈淪,可來此地,作菩提因。」厥後,代牧以為妖異,訪之。姑預誡徒眾,立化于石上,神火自焚,了無遺物。州牧歎息而歸。時貞元三年二月也。 神通濟飢 僧(行者) 未提及 鬼神 禽獸 粥釜 未現 未現 未現 驅使鬼神 呼遣禽獸 神足 〔火〕-神火自焚 立化 行者 弟子 代州牧 行者 官-代州牧 三昧 菩提因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變食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變食/北臺-華嚴嶺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神通濟飢/變食 <歷代的靈應性質>06-唐/示現/變食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6-唐/北臺-華嚴嶺/行者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6-唐/三昧;菩提因
 
20.道海設浴聖現傳
宋至道間,真容院僧道海者,結百僧會。夏三月,諷《華嚴》。四月八日,方為眾僧設浴。羣藥煑湯,好香熏室。巾單鮮潔,茶果清奇。先請座首耆年數人入浴。眾方解衣,忽聞揮洗聲。首座入視之,見多童子,色若金玉。座既怪且疑,問曰:「爾何來耶?」童子相顧而笑。座出,謂浴主曰:「眾僧未浴,何處兒郎先入耶?」浴主大驚,急入視之,但見光明滿室,異香凝結,更無人焉。乃知聖現,相與著衣禮誦,而後次第入浴。浴者皆得身心輕明,妙樂無喻,七日乃已。 布施(設浴) 未化現 未化現 未化現 文殊(童子相) 色如金玉 童子 〔光〕-光明滿室 〔鼻〕-異香凝結 眾僧 《華嚴》 <靈應方向與類型>示現/慰喻 <靈應類型與發生地點>慰喻/真容院 <事發目的或背景與遭遇的靈應類型>布施(設浴)/慰喻 <歷代的靈應性質>08-北宋/示現/慰喻 <歷代靈應地點與主角身分>08-北宋/真容院/僧 <歷代提及的經典與佛教概念>08-北宋/《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