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Sky杜庫斯基   | 首頁 | 我的資料庫 | 登出
  資料庫: 春秋三傳    文獻集:
查詢: reset undo 捲到下一篇  捲到下個詞
顯示切換: TagRef DocMeta Comment Udef S <br/> pb lb
Query: .all
Matches: 242 
ContentComment
1.魯隱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將以讓桓也。讓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不正而成之,何也?將以惡桓也。其惡桓,何也?隱將讓而桓弒之,則桓惡矣;桓弒而隱讓,則隱善矣。善則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之惡。先君之欲與桓,非正也,邪也;雖然,既勝其邪心以與隱矣。己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與桓,則是成父之惡也。兄弟,天倫也。為子受之父,為諸侯受之君。己廢天倫,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隱者,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 三月,公及邾婁儀父盟于眛。及者何?內為志焉爾。儀,字也。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於周也。不日,其盟渝也。眛,地名也。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禮,赗人之母則可,赗人之妾則不可。君子以其可辭受之,其志,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馬曰赗,衣衾曰襚,貝玉曰含,錢財曰賻。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及者何?內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來者,來朝也,其弗謂朝,何也?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與朝也。聘弓鍭矢,不出竟埸。束修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貳之也。 公子益師卒。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惡也。
 
2.魯隱公二年
二年春,公會戎于潛。會者,外為主焉爾。知者慮,義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然後可以出會。會戎,危公也。 夏,五月,莒人入向。入者,內弗受也。向,我邑也。 無侅帥師入極。入者,內弗受也。極,國也。茍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紀履緰來逆女。逆女,親者也。使大夫,非正也。以國氏者,為其來交接於我,故君子進之也。 冬,十月,伯姬歸於紀。禮,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從人者也。婦人在家制於父,既嫁制於夫,夫死從長子。婦人不專行,必有從也。伯姬歸於紀,此其如專行之辭何也?曰非專行也。吾伯姬歸於紀,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無足道焉爾。紀子伯、莒子盟於密。或曰紀子伯莒子而與之盟。或曰年同爵同,故紀子以伯先也。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夫人薨,不地。夫人者,隱之妻也。卒而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 鄭人伐衛。
 
3.魯隱公三年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內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內辭也,或外辭也。有食之者,內於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 三月庚戌,天王崩。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 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之也?於天子之崩為魯主,故隱而卒之。 秋,武氏子來求賻。武氏子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大夫,其稱武氏子,何也?未畢喪,孤未爵;未爵使之,非正也。其不言使,何也?無君也。歸死者曰赗,歸生者曰賻。曰歸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歸;魯雖不歸,周不可以求之。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交譏之。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諸侯日卒,正也。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癸未,葬宋繆公。日葬,故也;危不得葬也。
 
4.魯隱公四年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傳曰:言伐言取,所惡也。諸侯相伐、取地於是始。故謹而志之也。 戊申,衛祝吁弒其君完。大夫弒其君,以國氏者,嫌也。弒而代之也。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及者,內為志焉爾。遇者,志相得也。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秋,翚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翚者,何也?公子翚也。其不稱公子,何也?貶之也。何為貶之也?與于弒公,故貶也。 九月,衛人殺祝吁于濮。稱人以殺,殺有罪也。祝吁之挈,失嫌也。其月,謹之也。于濮者,譏失賊也。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衛人者,眾辭也。立者不宜立也。晉之名惡也,其稱人以立之,何也?得眾也,得眾則是賢也。賢則其曰不宜立,何也?《春秋》之義:諸侯與正而不與賢也。
 
5.魯隱公五年
五年春,公觀魚于棠。傳曰:常事曰事,非常曰觀。禮:尊不親小事,卑不尸大功。魚,卑者之事也,公觀之,非正也。 夏,四月,葬衛桓公。月葬,故也。 秋,衛師入郕。入者,內弗受也。郕,國也。將卑師眾曰師。 九月,考仲子之宮。考者,何也?考者,成之也,成之為夫人也。禮:庶子為君。為其母筑宮,使公子主其祭也。於子祭,於孫止。仲子者,惠公之母,隱孫而修之,非隱也。 初獻六羽。初,始也。穀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初獻六羽,始僭樂矣。」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諸侯,皆用八佾。初獻六羽,始厲樂矣。」 邾人、鄭人伐宋。 螟。蟲災也。甚則月,不甚則時。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隱不爵命大夫,其曰公子彄,何也?先君之大夫也。 宋人伐鄭,圍長葛。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久之也。伐不逾時,戰不逐奔,誅不填服。苞人民、毆牛馬,曰侵;斬樹木、壞宮室,曰伐。
 
6.魯隱公六年
六年春,鄭人來輸平。輸者,墮也。平之為言,以道成也。來輸平者,不果成也。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于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外取邑不志,此其志,何也?久之也。
 
7.魯隱公七年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無足道焉爾。滕侯卒。滕侯無名,少曰世子,長曰君--狄道也,其不正者名也。 夏,城中丘。城,為保民為之也。民眾城小,則益城。益城無極。凡城之志,皆譏也。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弟云者,以其來接於我,舉其貴者也。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國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戎者,衛也;戎衛者,為其伐天子之使,貶而戎之也。楚丘,衛之邑也。以歸,猶愈乎執也。
 
8.魯隱公八年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于垂。不期而會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名宛,所以貶鄭伯,惡與地也。 庚寅,我入邴。入者,內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邴者,鄭伯所受命於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諸侯日卒,正也。 辛亥,宿男卒。宿,微國也。未能同盟,故男卒也。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諸侯之參盟於是始,故謹而日之也。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八月,葬蔡宣公。月葬,故也。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 螟。 冬,十有二月,無侅卒。無侅之名,未有聞焉。或曰隱不爵大夫也,或說曰故貶之也。
 
9.魯隱公九年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來聘。南,氏姓也。季,字也。聘,問也。聘諸侯,非正也。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震,雷也。電,霆也。 庚辰,大雨雪。志疏數也。八日之間,再有大變,陰陽錯行,故謹而日之也。雨月,志正也。 俠卒。俠者,所俠也。弗大夫者,隱不爵大夫也。隱之不爵大夫,何也?曰:不成為君也。 夏,城郎。 秋,七月。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 冬,公會齊侯于防。會者,外為主焉爾。
 
10.魯隱公十年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 夏,翚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內不言戰,舉其大者也。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乘敗人而深為利,取二邑,故謹而日之也。 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載,鄭伯伐取之。不正其因人之力而易取之,故主其事也。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入者,內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郕,國也。
 
11.魯隱公十一年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天子無事,諸侯相朝,正也。考禮修德,所以尊天子也。諸侯來朝,時正也。特言,同時也。累數,皆至也。 夏,五月,公會鄭伯于時來。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公薨不地,故也。隱之,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罪下也。隱十年無正,隱不自正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隱也。
 
12.魯桓公元年
元年春王。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始也。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弒兄、臣弒君,天子不能定,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為無王之道,遂可以至焉爾。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 正月,公即位。繼故不言即位,正也。繼故不言即位之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繼故而言即位,則是與聞乎弒也。繼故而言即位,是為與聞乎弒,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無恩於先君也。 三月,公會鄭伯于垂。會者,外為主焉爾。 鄭伯以璧假許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無田則無許可知矣。不言許,不與許也。許田者,魯朝宿之邑也。邴者,鄭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見魯之不朝於周,而鄭之不祭泰山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及者,內為志焉爾。越,盟地之名也。 秋,大水。高下有水災曰大水。 冬,十月。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春秋》編年,四時具而後為年。
 
13.魯桓公二年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與夷之卒也。及其大夫孔父。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書尊及卑,《春秋》之義也。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弒君而恐不立,於是乎先殺孔父,孔父閑也。何以知其先殺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稱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稱其名,以是知君之累之也。孔氏父字,謚也。或曰:其不稱名,蓋為祖諱也。孔子故宋也。 滕子來朝。 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以者,內為志焉爾。公為志乎成是亂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辭而加之焉。於內之惡,而君子無遺焉爾。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桓內弒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其道以周公為弗受也。郜鼎者,郜之所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為討之鼎也。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故曰郜大鼎也。 秋,七月,紀侯來朝。朝時,此其月,何也?桓內弒其君,外成人之亂,於是為齊侯、陳侯、鄭伯討。數日以賂,己即是事而朝之。惡之,故謹而月之也。 蔡侯、鄭伯會于鄧。 九月,入杞。我入之也。 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桓無會而其致,何也?遠之也。
 
14.魯桓公三年
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 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胥之為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諭,謹言而退,以是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齊侯命衛侯也。 六月,公會杞侯于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言日言朔,食正朔也。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 公子翚如齊逆女。逆女,親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闕門。父戒之曰:「謹慎從爾舅之言。」母戒之曰:「謹慎從爾姑之言。」諸母般申之曰:「謹慎從爾父母之言。」送女逾竟,非禮也。 公會齊侯于讙。無譏乎,曰:為禮也。齊侯來也,公之逆而會之可也。 夫人姜氏至自齊。其不言翚之以來,何也?公親受之于齊侯也。子貢曰:「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繼萬世之後,何謂已重乎!」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
 
15.魯桓公四年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四時之田,皆為宗廟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搜,冬曰狩。四時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 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16.魯桓公五年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鮑卒何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也。 夏,齊侯、鄭伯如紀。 天王使任叔之子來聘。任叔之子者,錄父以使子也。故微其君臣而著其父子,不正父在子代仕之辭也。 葬陳桓公。 城祝丘。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舉從者之辭也。其舉從者之辭,何也?為天王諱伐鄭也。鄭,同姓之國也,在乎冀州,於是不服,為天子病矣。 大雩。 螽。螽,蟲災也。甚則月,不甚則時。 冬,州公如曹。外相如不書,此其書,何也?過我也。
 
17.魯桓公六年
六年春,正月,寔來。寔來者,是來也。何謂是來?謂州公也。其謂之是來,何也?以其畫我,故簡言之也,諸侯不以過相朝也。 夏,四月,公會紀侯于郕。 秋,八月壬午,大閱。大閱者何?閱兵車也。修教明諭,國道也。平而修戎事,非正也。其日以為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 蔡人殺陳佗。陳佗者,陳君也,其曰陳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稱之也。其匹夫行奈何?陳侯喜獵,淫獵于蔡,與蔡人爭禽。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何以知其是陳君也?兩下相殺不道;其不地,於蔡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疑故志之,時曰同乎人也。 冬,紀侯來朝。
 
18.魯桓公七年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其不言邾咸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夏,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其名,何也?失國也。失國則其以朝言之,何也?嘗以諸侯與之接矣。雖失國,弗損吾異日也。
 
19.魯桓公八年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烝,冬事也,春興之,志不時也。 天王使家父來聘。 夏,五月丁丑,烝。烝,冬事也,春、夏興之,黷祀也。志不敬也。 秋,伐邾。 冬,十月,雨雪。 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於我,故弗與使也。遂,繼事之辭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曰天子無外,王命之則成矣。
 
20.魯桓公九年
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為之中者歸之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曹伯失正矣!諸侯相見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為失正矣!內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則是故命也。尸子曰:「夫已,多乎道。」